我對下半生日子的規劃包括「終身學習」,規定自己每一季要學習一個新題目;這次好好讀了幾本散文集,希望能改善我的寫作,也借鏡別人的生命經驗。
我對下半生日子的規劃包括「終身學習」,規定自己每一季要學習一個新題目;這次好好讀了幾本散文集,希望能改善我的寫作,也借鏡別人的生命經驗。
這種環境裡的人長壽
思果先生寫的「田園居隨筆」刊於2002年自由日報。我喜歡他的筆名『思果』,不知他是否有『思想果實』的意思。先生曾任讀者文摘中文版編輯,六十歲退休後專事寫作翻譯,為此文時應是八十有餘之高齡,仍是文筆雋永;他這二十餘年是換了跑道,不是退「休」。
他寫道:「我住在北卡卅的夏絡特…生活恬美,幾乎不像在人間…唯一缺點是沒有一人可以聚會,這是一大缺陷…住的地方有小林,也不知有多少樹,園裡幾乎四季有花,是我的一大奢侈…後面有小溪,終年不涸…樹鳥很多…聽鳥、看花、聞花已經夠了。」
最後一段裡:「我們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已經有二十多年了。據友人說,這種環境裡的人長壽,是真的嗎?」
看到他的形容,讓我想到原來所住美國密西根的房子;感謝神帶領我五十歲開始想人生下半場,一步步向前行,七年後搬回台灣,旅居美國三十三戴回台而完全沒有適應的問題。
觀察別人
林輝雄先生的「給象鼻虫的建議」刊於2002年自由日報,時莫四十三歲。
他寫道:「前年先後斥資買了兩台數位相機,陸續追加的周邊配備也不少,打算和昆虫交個朋友…」,他生動的形容如何「真誠的到處為昆虫記錄寫真」,「在屋後山丘的山桂花上,發現一隻色澤鮮艷的長頸捲葉象鼻虫後,興奮的每天下班都跑去找牠…幾天後我發現…牠們…正準備繼續生個娃娃」,然後「不由得,在紀錄的動機下,開始按起快門,因為在接下來將近三十分鐘的過程中,爸爸象鼻虫嘴腳並用,巧妙的把葉片切割捲紮,創造了一件完美的作品 - 搖籃。」
生活的走向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期,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傳道書3:1-2),你現在人生那個階段?生活走向往那裡去?
回來台灣一年多了,蠻喜歡的,我想終老台灣的可能性很大;前日與幾個朋友出遊,談到以後真要退休時,何不在鄉間合買一塊地住在一起?這個話題一年會碰上幾次。
我目前不打算會再置產,但會想:真的很老時,要不要住在兒女附近?一份日本的調查顯示,亞洲老人的理想老年生活是含貽弄孫,西方老人則希望自主、獨立、社區參予的生活,比較之下,我會選擇一個活潑喜樂的下半生。我們目前的生活還在繼續作小調適,事工也繼續常評估作調整。福音移民到台灣鄉下一年半的心情,基本上遵循著宣教學裡描敘跨文化宣教的心情曲線,從起初的興奮,一年後的低潮,現在又再度漸入佳境。我們很滿意成為福音移民的這決定,也喜歡整個生活的走向。
同遊中的一位朋友還在美國上班,多年來都到鄉福同一個工作區短宣,與同工和鄉民有很好的關係;他們打算明年搬回來。他說,「以後兒孫要看我們、就來台灣,我們老骨頭飛不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