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送小怡回家的路上,她開口跟我說:『老師,我有告訴你,阿姨(叔叔的女朋友)懷孕了嗎?』,接著,我們便聊起了這件事的始末以及家庭最近的狀況。回程的路上,除了感謝上帝,更思考著這份服事的價值。
因著市場競爭的緣故,鄉下的孩子也許手拿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但是,如果不深層的建立關係,怎麼可以想像得到這些學生背後是不健全的家庭、偏差的價值觀…等對他們成長過程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的因素在澆灌他們。
這一兩年,我自己在服事的眼光上有一個很大的轉變。過去,我總是不捨在鄉村孩子無論是在資源上或是愛的關係上的缺乏,習慣把他們定位在『弱勢』的框架中,也許『弱勢』更容易引起惻隱之心;漸漸的,我明白,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經濟弱勢、外配家庭、毒品…等情況,也許鄉村的比例高了些,但同樣的存在都市的環境中,都市學生也有他們需要面對的環境挑戰,這是鄉村學生想像不到的。那鄉村的學生及都市的學生差異在哪裡呢?我想到的是教會的密度。
都市中,教會的密度高,願意進到學校做學生福音事工、做社區工作的教會不在少數。而以中埔為例,全鄉有四萬多人,只有頂六長老教會及中埔福音中心,這一、兩年,國中願意開放,我們也僅能接觸一個年級的幾個班級。都市學生要被基督徒接觸到的機會比起鄉村學生要高很多。對鄉村的學生來說,他們要面對環境的困境及成長轉變的挑戰,卻不一定有正向的榜樣、正確方向的引導,所以,他們很有可能又失落了,繼續回到無力掙扎、任憑發展的循環中。因此,我的眼光不再只是聚焦在他們的缺乏上,想告訴他們上帝是解救,更是看見靈魂的需要,而上帝是他們一生的指引。
長時間的陪伴就像中藥,雖然不像西藥一般立即看到果效,卻是藥性溫和且能改變體質的良藥。
(撰文∕沈逸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