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體系
當一個社會比較保守、封閉,對新事物的學習就會較慢。當社會開放,資訊充份流通,成員就有更多的機會參考、選擇。有時是主動積極的吸收、接受,有時是被動的調整。科技資訊一日千里,飛鴿傳信的時代,很難想像賓拉登被美國海豹部隊擊斃,白宮可以即時掌握現場。而且透過傳媒,幾個小時後全世界都知道;騎馬打仗的年代,也難想像現今是用無人飛機執行轟炸任務。
福音一定是在一個既定的社會體系下傳播,就像血液在血管流動,魚在水中存活。要增加血液的流動循環,不能不考慮血管的條件。要讓魚生長得好,不能忽略水質條件。沒有血管的血液,沒有水的魚,都一樣無法想像。福音的擴散不考量社會文化條件,就像把淡水魚丟到濃濃的鹹水中,能不能適應、存活,只能碰碰運氣!
社群結構
鄉民生活在緊密的社群結構中,民間信仰又像是一種黏著劑,更加深這種結構的密度!鄉民在群體中,被社群包圍,也被社群肯定及支持。他們的價值體系、生活行為,深深受這個緊密的社群結構影響。
一個鬆散的家庭、宗祠關係,個人的自主性一定比較高。一個緊密的家庭、宗祠關係,個人自主性較低。這些條件都相對影響許多人在某些事物上的決定,特別在婚姻、就業,甚至信仰的選擇。
有人要離開原來的民間信仰進到教會,就要有心理準備離開他原先的情感供應體係,還有信仰、價值體系。這種堅硬結構成為福音的攔阻!
地域認同
另外,鄉民社會比都市具有更強的地域及身份認同。對某些人,地理彊域的界線愈來愈模糊,他們可以在世界各國跑來跑去。早上在台灣,晚上在美國。網路的使用更壓縮類似的空間及時間。
在台北,有人住在北投,每天搭捷運到中山區上班,沒有人會問:「你是那一區的人!」生活在大都會的人,沒有界線的快速移動,比較沒有屬於那一區的認同!但到了鄉下,每一村都有各自的廟宇,各自的人際關係,不同的村就是不同的界線與地域認同。
鄉民社會是先認同你,再認同你所講的。取得他們認同就取得接納!福音工作需要先取得認同!
經濟需要
鄉民社會仍有許多弱勢百姓。他們經濟能力較弱,教育程度較低,比較沒有固定的收入,需要投入較多的時間在工作,賺取生活所需。工作可能朝不保夕,孩子的學費尚未著落!對許多人而言,接受福音,過教會生活,需要花時間。而上教會的時間顯然是奢侈的!因此,生命的終極關懷(生命的意義及去處)比較不是基層百姓所關切,現實生活更重要,更迫切!當現實的生活無法完全滿足,心靈的需要比較會受到忽略!
影響福音擴散的社會因素還有很多……。以上所提﹝堅硬的社群結構﹞、﹝區域性的認同﹞,還有﹝經濟需要﹞,似乎成為福音的攔阻。不過也有可能,在福音的影響力累積到一個程度,反過來會為福音效力。緊密的社群結構,因為緊密,彼此影響,反而可能群體歸主。民間信仰的區域認同,因認同屬性強,在基督徒達到一個數目後,也可能傾向基督教的認同。
當然,這種效應需要不斷的累積,牽涉到接下來要提到的時間因素。
時間因素
之前的玉米新品種實驗,前五年只有10%的人採用,而再來的三年(1933-1936)進展到40%。這種比較下,前五年的進展顯得相當緩慢。影響會逐漸累積,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有較好的進展。因此,與其說是時間因素,不如說是影響力的累積!
1970年,美國社會學家發現,非裔美國人入遷某一社區的比率達到20%之後,原有的白人幾乎會立刻搬遷這個社區。20%之前,不管是治安、交通或其他的社區條件,都還在白人可以接受的範圍。一旦達到20%以上,社區生活相關的變化就超出了容忍度,因此很快遷出(引爆趨勢,<時報出版>,P,15)!
有個法國童謠:池塘最早只有一片荷葉,而荷葉數目每天增加一倍。一共三十天,整個池塘就被荷葉佈滿。但是在前28天沒有人注意荷葉的變化,直到29天,村民才開始注意荷葉已經一半了,很快就會佈滿。此時他們也已經無能為力了!(第五項修練,<天下出版>,P,119)
關於時間因素有二方面需要注意:
1、當影響力累積到一定程度,起初的緩慢會來到一個轉捩點,會有令人滿意的進展。因此,關於福音的擴散,不是永遠的緩慢。
2、既然緩慢是為了累積影響力,它就是一種必然的緩慢。緩慢讓人感到寂靜,寂靜有時令人窒息,這是一段難熬的日子。但,仍需正常的撒種、澆灌,時間到了就會成長。
時間帶著力量前進,沒有人可以抵擋!很多事情需要時間去遺忘,需要時間去蘊釀、去催化。堅持到底,有朝一日福音的擴散必然如晨光出現,如春雨滋潤地土!
人際網絡
玉米新品種的研究顯示大多數的農民從推廣人員聽到新品種,但真正說服他們的是鄰居。人際溝通網絡在社會體系的擴散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從訊息傳遞的角度,一則重大新聞和一則切身的新聞很不一樣。聽到日本大地震,引發複合式的災難,難免令人難過。但,家人如果正好在日本,反應一定更不一樣。迫切的要了解災情,確認家人平安!
更換玉米品種直接影響農民生計,需要小心。影響愈深,愈需要謹慎!一則訊息和另一件會帶來生活深遠影響的事件完全不一樣。因此就不能只聽推廣人員的話,還要見證人。而鄰居就是最好的見證人。
鄉民接受福音是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更換信仰和更換電器用品不一樣。更換電器都要精打細算了,何況是信仰。對福音擴散而言,推廣人員就是傳道人。但最後真正說服他們的人,可能會是和他們生活在同一社會體系中的朋友、親人、鄰居。
例如,你打算買一部汽車,業務員把該公司某車種的好處,說得淋漓盡致,還提供許多的服務,不一定可以說服你。但若有一個親近的朋友開了這款車,而且親自向你推薦。朋友一定比推銷員更可信,更有說服力!
人際網絡除了帶來參考、見證、說服的功能,還有另一個無可取代的功能,就是聯結傳遞的效應。美國有一人叫米爾葛蘭,分別寄給住在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地區160位居民一件小包裹。包裹上面附有另一位住在波士頓證券商營業員的姓名及地址。收到包裹的人,須寫上自己的姓名,然後寄給覺得有可能認識這位營業員的朋友。研究發現,包裹轉手5-6次後,就能轉到這位營業員的手中。最後這位營業員在家中收到24件,其中16件來自同一人。另外一部份寄到辦公室,其中大部份來自二個人。這位營業員收到的大部份包裹,半數以上來自三個人(引爆趨勢,<時報出版>,P,56)。
這研究的意義是:極少數人可以靠幾次的轉介,就能連繫到多數人。其他人則透過這極少數人和世界相連結。一般這種人被稱為﹝連結者﹞!透過﹝連結者﹞,擴散效應更好!
福音的廣傳不能單靠傳道人,教會若只有靠傳道人傳福音,教會成長有限。傳道人的人際網絡其實很有限,大多數就是教會本身的會友或其他的基督徒。但是一般會友在自己的工作場所、家庭及其他的人際關係,網絡可以一直延伸出去。沒有媒介很難擴散,傳染病如此,何況是福音?人際網絡是重要媒介,福音的廣傳要人人動員!
結論
福音廣傳是基督徒無可迴避的責任。從信仰的角度,一個人重生、信主,一定是聖靈的工作。本文只是從社會角度看福音的擴散。
整體社會像是一個大系統,許多現象在當中運作、關聯、擴散。了解擴散現象的關鍵因素,也有利於福音的傳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