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耶穌升天前的一句話:你們要往普天下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讓傳福音,帶人信主,建立教會成為基督徒無可迴避的使命!
人類神、社會學、神學
一個人只是聽聞耶穌和成為耶穌的跟隨者是不同的兩回事。知識份子和基層百姓對宗教的認知與接受會有不同,甚至是大大的不同。文化大革命下的中國百姓和祖靈崇拜的台灣原住民,因各有不同的世界觀,對信仰的領受也會不同。用比較學術的詞彙,這是屬於人類學的範疇。
保羅認為一個人成為基督徒是:「眼睛得開,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神。又因信主耶穌、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二十六18)還有福音的傳揚「不獨在乎言語,也在乎權能和聖靈,並充足的信心。……」(帖前一5)。沒有聖靈的工作,人無法重生,無法歸正。一個人悔改,接受耶穌,絕對是屬靈的事件。福音如何廣傳?需要從聖經、宣教歷史來學習!
然而,福音的對象也生活在特定的文化社群中。有些社群接收比較快,甚至在某些條件成熟時,有群體歸主的現象。有些較慢!在日本宣教就會感受到許多人有﹝基督徒﹞與﹝日本國民﹞二種身份認同的困難。回教徒一旦成為基督徒,差不多被社群隔離,甚至有生命的危險。美國是一個基督教文明的國度,台灣是傳統的民間信仰,當福音的種子撒在不同土質,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及變化。保羅在不同的文化,對永恆不變的福音也有不同的包裝。一個社群如何面對福音?對福音如何反應?是值得觀察的社會現象。
因此,福音的廣傳,宣教的擴展,應該結合合乎聖經的人類學、社會學,還有屬靈神學共同探討。本文先從社會擴散的角度來探討福音工作的進展,特別是鄉村社會。
創新的擴散
有一本書【創新的擴散】<羅吉斯著,遠流出版>,主要探討為何有些好的觀念,好的產品會一炮而紅,有些則流行不起來!作者認為創新(新商品)、溝通管道、時間、社會體系為擴散現象的四大要素。
書中提到一個在美國愛荷華州玉米新品種推廣的研究個案。1928年改良玉米新品種推出之後,成為最重要的農業創新技術之一。分析資料顯示259位受訪者中,都在1928-1941年,前後約13年內,全部接受了新品種。但是,前五年(1928-1933)只有10%的農民接受,到1936年升到40%,往後就是持平發展。雖然新的玉米品種比傳統開放式授粉傳播,在產量及抗旱性都更具有優勢。但是對大部份農民而言,從開始認識新品種到決定接受的過程還是很緩慢,平均需要十年。
農民以作物為生,品種改良牽涉到經濟生活的重大改變,成功與否直接與收入有關。農民通常會先採用一小塊地實驗,沒問題以後再全面耕種。
這個研究得出以下幾個觀察:
1、新的事物要具有比舊事物更大的優勢,不然很難擴散。雖然有優勢,但人民接受的過程還是需要深思熟慮。
2、時間是一個因素,接受的初期較慢,待影響力累積到一定程度,會有較積極的進展。
3、人際網絡:大多數的農民從推廣人員聽到新品種,但真正說服他們的是鄰居。人際溝通網絡在社會體系擴散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4、社會體系:擴散過程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意見交流和社會性的模仿,也就是早先接受新事物者對跟隨者所起的表率作用。擴散基本上是一個社會過程。
福音的優勢
如果把福音當成一種創新商品的推廣,福音在一個特定文化的社群中如何廣傳?有那些層面需要注意,而且可以再做得更好?以下也從社會擴散的四大要素創新(新商品)、溝通管道、時間及社會體系來探討!
一、優勢在那裡?
所謂的優勢,是新商品比起舊商品到底好在那裡?愈優勢,被接受的程度就愈高。接受福音比較好,還是留在原來的民間信仰較好?朋友會比較多,還是被孤立?生活會更好,還是更不好?
福音帶來的是生命和生活澈底的改變。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以前的不良習性,需要改掉。信仰不只是多一些知識,多些聚會活動,而是生活型態改變。這種改變不是以前喜歡吃牛排,現在改成麥當勞這麼簡單。要不要接受福音?有什麼好處?要付什麼代價?需要仔細思考!
另外,有沒有優勢,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相容性:
以鄉村社會而言,福音(新的信仰)和民間信仰(舊的信仰)可不可以相容,或同時並存?愈相容,就愈容易被接受。愈不相容,接受以後的風險就愈大,顧慮就愈多。就基督信仰的核心本質和民間信仰比較,二者是不相容的!一個是敬拜獨一的真神,除了耶和華以外沒有別的神。而民間信仰卻是多神泛靈。
天主教在華人社會為了減少文化的衝擊,增加信仰的相容度,於是開放祭祖。但,這種妥協沒有為福音開更大的門,反而更模糊信仰的核心,失去福音動力。
祭祖問題大概是華人社會,讓人怯於進入基督信仰最大的攔阻。許多屬靈前輩不斷努力以敬祖代替祭祖,儘量減少文化衝突,試著拉近彼此的差距。但,就信仰的核心本質而言,福音和多神的民間信仰無法完全相容。這種不相容,的確增加福音在民間社會擴散的難度。但,我們可以往減少衝突和對立的方向努力。
2、複雜度:
新的商品愈簡單,愈容易了解,愈容易使用,接受度就愈高。福音在鄉民社會要擴散或許可以把福音再包裝得更清楚簡單。三位一體和因信稱義都是重要教義。早期為了辨明異端,三位一體的教義打了美好的戰;面對因果報應根深蒂固的民間信仰,不靠行為積功德的因信稱義更是真理的光。但很少人因弄懂三位一體及因信稱義....等重要的教義而信主,比較多是經歷基督徒的愛心。
使徒信經也是非常重要的信條,歷世歷代扮演信仰的準繩。但,對民間信仰底下的基層百姓,有沒有辦法再整理成更簡單,可理解,可體會的信條,深深的植入他們心中!簡單不能稀釋福音的核心。簡單是為了容易入門!
3、可試驗性:
一件商品,可以試驗,會增加其接受度。試驗是為了降低風險。很多商店允許顧客於一定期限內退貨,或更換商品,主要的考量還是增加顧客的購買意願。現在婚禮喜宴也推出試吃,某些菜不滿意可以換。面對新品種玉米的農民,也會先行用一小塊地試種,成功後才全面種植。前腳踩穩,後腳再跟進比較沒有風險!
信仰可以試看看嗎?嚴格說來,信仰不能退貨。重生的基督徒,逼迫都無法令其回頭。但,沒有重生的生命,很難說!對很多人而言,信仰自由,愛去那裡,就去那裡,當然可以試試!但一般人大概不會輕易嘗試受洗。很多未信的人認為受洗是不可逆轉的起點,這之前都還可以回頭!
對民間信仰的百姓,可以鼓勵他們先進教會聽聽,不急著切割原來的信仰。這不是鼓勵他們拜偶像,而是不用二分法。村民如果認知進教會就不能拜了,只有更增加他的風險意識及不確定性,而躊躇不前!
4、可觀察性:
接受的結果愈讓人看得見,愈帶來更高的接受度。早期的家用電腦,因能見度不高,擴散速度較慢。而太陽能熱水器因看得見,讓更多人安裝該設施。使用者還可以聚集一起討論。這種聚集和討論又會增加更多的使用者。
基督徒在社群中,若更能見證信主帶來的改變及好處,會幫助其他人信主。信主帶來的改變愈正面,能見度愈高,愈影響更多人。基督徒要有好見證,這是福音重要的擴散管道。
5、需要性:
新的商品若對使用者有更大的需要,就會引起更大的興趣。福音如果不能讓民間信仰底下的百姓覺得有需要,不容易被接受。有誰會去接受一個不需要又要付出代價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