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59期 >
2009年7月
回台前的準備 入儉篇
       歐以南

 

「你們去臺灣,那房子怎麼處理?」

這是一件大事。

2002年我曾在「鄉福簡訊」分享過我的戀屋情結:

「讀馬可十17-34耶穌要一個富有的年輕人「去變賣你所有的分給窮人…,你還要來跟從我。」那人聽了「gloom spread over his face」……這提醒了我,前些日子,博找人來修屋頂,說是要修整房子,準備二年後賣掉回台灣。不知怎的,我的心 開始捨不得這房子了,gloom spread over my heart。我真的很enjoy在這個家(房子),好喜歡我的後院……;一個有噴泉的小水塘, 常有野鴨、鷺鷥來訪,秋天加拿大雁會來棲息近個把月,冬天水塘結冰,小孩就來溜冰、打曲棍球。晚上水中有燈照著噴泉五彩繽紛,水塘邊有排風韻十足的柳樹, 後面有一片蠻高的小樹林襯托。不論是春夏秋冬、陰晴雪雨、日出夕陽,各有變化萬千靈秀的美。坐在窗前望著它發呆,什麼事都不管,那真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 了……若能帶著它走,恐怕到哪裡我都願意—突然明白我真的在說什麼了:「只要別改變我的生活,我什麼都好…」這才意識到我從來沒把「賣房子」和「回台灣」這二件事放在一起。」

林博決定賣房子,是因為他不想留一條尾巴,心中還要牽掛;也不想留退路,讓自己不能全然委身。再加上以諾、以詩都搬到外州上班;而我們若將來又決定回美養老,也不會住大房子了。所以留空屋或出租都很沒意義。事實上也證實,林博要賣房子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決定。

然而回想三十年前第一次離家,單身依親來美國,從租賃美國南方給僕人居住的小屋,到自己擁有豪宅(對我而言);從兩個對人生懵懂的青年,到一家四口;我從來沒有想要搬離開美國,但也沒打算要老死美國…日子就是一天天的過;「情與物」就這樣累積了許多。林博說得容易,當初來美國時帶著二件行李來,回臺灣時也帶著兩件行李回去。儘管他說那都是屬地的,都是身外之物;真的能灑脫到彷彿這三十幾年不曾「有」過?對念舊的我,樣樣都有感情,件件都有故事,真的很難處理。常常是整理整理,把玩把玩又收了回去…… 翻閱封塵已久的家書日記,把我帶入時光隧道,又帶著笑、淚、嘆息離開。每次整理,「過去」就安靜的坐在身邊陪我。最後的兩年,我看似在處理房子,實在是在處理這三十幾年歲月的心靈點滴。

學割捨的功課,朝著「兩件行李」這個目標前進 ,別以為我是順服,而是我也認知到「少」的必要性。「挑」的原則是禱告求聖靈讓我知道「在臺灣用得著嗎?」第一步先是把「最最」要的挑出來收好;換筆記型電腦,簡化資訊的收藏;把喜歡的CD,錄音帶都灌到電腦;林博花很多的時間把照片都掃描入電腦珍藏。再把過去好友們贈送的紀念品,盡量的還給主人。剩下心愛卻帶不走的寶貝,就為它選個新的主人(好像在執行 living will)。其他則能賣就賣,該捐的就捐。 Craig’s list 對賣大家具很有幫助。朋友也幫忙收留一些寶,免去流落街頭的命運。(這樣也不錯,朋友看到它們就會想到我們。)然後再把「最最」要的再檢視一番,仍可以再處理掉一些。林博甚至請我的好朋友幫我再丟一些衣服;好友建議我可以把一些實在不能決定的東西先放在她的地下室,等下次回美國時再決定取捨。即便如此,到搬走的最後一天,還是得丟下一些帶不走的,幸虧那時已天黑,看不清,否則惜物如我還要心疼好一陣子呢!說句沒出息的話,我到現在會偶而突然想起某物,心中一驚,有種不知物落誰家的失落?

其實林博也並沒有他以為的灑脫,他的日記有一段:「早上醒來坐在床上,不知為何倜倀失意,在教會也是神不守舍﹔搬完了三箱書給教會圖書館(上禮拜八箱),回家小睡片刻,醒來瞪著床前的衣櫃,已不再屬於我們的了﹔那一套四件衣櫃已跟我們二十五年了,我喜歡它實心橡木厚重的材質,和黃深淺褐色交錯的木紋,給人穩重可靠的感覺。事實也是如此,二十五年來它忠實的給我們用,從未出過毛病。房子要有傢俱才像家,如今房子還是我的,但將我連結到房子的傢俱己只是幻影;雖然眼仍見衣櫃,但感覺己不同」

當然我們帶回來的東西超過兩箱,即使帶回來的是少之又少,但目前的生活 環境,有的東西仍嫌多餘。林搏的決定是對的,能少就少。到新的環境,就過新的 生活,到時若有需要再買。經過這次經驗,物慾淡多了。

若您真的在計劃福音移民,也考慮要賣房子,現在就要開始過輕儉的生活,現在就要調整心態,就要減,安心的處理。若把情繫於「珍藏品」,我們是很難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我。」

『我寧願有耶穌』是我非常喜歡的詩歌,每每唱到它,心中愛主的熱情就被激起。但是在多人的誇讚『不容易』下搬回台灣的我,發現在清淡的生活中,我聽見我的心卻是唱著:「我寧願有耶穌,但也要一點財富,使我不必擔心金銀;我寧願有耶穌,也需要一點立足之地,遮雨之頂;我寧願有耶穌,卻也羨慕美名,不作君王,但要領導……」對主的心再一次被檢視。「要」使「入儉」不易!

讀到「奉獻」一書中,作者林保寶神父的一段工作日記寫到當他計畫到義大利進修,在整理衣物時的心得:

『最想做的就是丟東西』『不是搬家,而是收拾東西,可以四海為家。福音裡說:「人子沒有枕頭之處。」更透徹。』『看清楚,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麼?』『問姆姆東西太多怎麼辦?姆姆簡單地說:「給別人。」』『回新店住處整理物品。卻發呆的時候多。』『搬新家究竟是「有家可回」還是「人子沒有枕頭之處」?』

他的話觸動我心,耐人尋味。 對你有幫助嗎?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