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50期 >
2008年10月
福音傳給窮人
       陳文逸

 

 

如果有人眼尖,在街上看到一個人,抓著問:「你是我們所等候“海角七號”的魏導演嗎?」

不料,那個載金邊眼鏡,髮型有點像獅子頭的人沒有直接回答!倒是一連串的宣告:「票房衝破三億,再寫國片傳奇!大家將有更美、更真的電影可看!恆春萬歲!國片萬歲!」這樣的回答可能有點突兀,不過卻是越過問題,一併回答了理想、使命、未來努力的方向。

一位居民問一位出現在派出所,穿著制服,掛著徽章的人:「你是我們所等候的新警長嗎?」這個人也沒有正面回答,倒一股腦兒的宣告:「鐵窗將消條,監獄要空盪。雞犬皆安寧,豺狼與綿羊同居。男有情,女有義,鳥語又花香……」這樣像新天新地的描述,不只回答自己就是那位不折不扣的警長,也提出了他實質的工作內容和願景。

要來的是你嗎?

在二次重要的場合,主耶穌要表明自己的身份。一次在會堂中,這位拿撒勒人耶穌有意無意,要讓那些從小看他長大的人,知道祂真正身份。祂唸以賽亞書六十一章:「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厭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四18-19)。接下來一連串不客氣的話語刺痛在場的拿撒勒人,惱羞成怒要攆祂出城,推他下山崖。

另一次,當施洗約翰在獄中對祂的身份稍有懷疑,差人去問:「那將要來的是你嗎?還是我們等候別人呢?」(路七19) 。耶穌沒有正面回答,依然是內容差不多一樣的宣告:「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路七22;太十一5)。

就在這些顯明自己真正身份的重要場合,我們的主大可以簡潔有力的說:「我就是受膏者!」,「就是你們要等的那位!」。但祂不只一次選擇更全面表達自己的方式。如此引用舊約的詮釋,不只讓對方明白祂的身份,更直指核心使命,甚至是祂的本質。

倫理道德與福音核心

貧窮、弱勢者的處境一直是社會熱門的議題。它容易引起關注,也很有賣點。那裡有需要,那裡不公不義,都容易吸引眼目。因為有賣點,也容易被拿來消費。許多國家的政黨常常誓言要與弱勢群體站在一起,堅持中間偏左的路線,等到執政後又忘的一乾二淨,一不小心又與財團掛勾。

不管如何,沒有人會否定,貧窮、弱勢者需要關心。有社會道德良心的人,在心有餘力的時候,也知道要投入關注。但,我們更要深層的指出:對一個跟隨耶穌的人,這不能只停留在社會關懷的層面。當弱勢族群成為耶穌所關切的主要對象,成為祂核心的使命,甚至祂本質的一部份。它就不再只是倫理道德的範疇,而是福音的核心;不只是社會的問題,而是神學的問題;不只是可有可無,而是呼召和使命。當代的基督門徒無可閃躲。

David J. Bosch提到:「1980的墨爾本會議中,窮人是宣教省思的中心。整個大會一致肯定,與窮人在一起是今天宣教最中心,最重要的優先使命……。對窮人的肯定是宣教上最高超的原則,而教會與窮人的關係成為宣教評斷的尺碼……。一旦我們認清耶穌與窮人認同的事實,就不能再把與窮人的關係當成是社會倫理問題;它倒是一個福音問題。或者用底柏亞(Nicholas Berdyaev)的話說:我鄰居吃飯的問題是一件屬靈的事,而我吃飯是一項屬物質的事。」(更新變化的宣教,<華神>,P.588-591)。

浪漫與沈重

當年,主耶穌行走在加利利各城各鄉。祂的眼神充滿憐憫,焦點投向那些流離失所的人。祂在比喻中多次提到要廣邀貧窮的、殘廢的、瘸腿的、瞎眼的赴宴席(路十四13;21) 。祂花時間與罪人,稅吏在一起。服事弱勢的人是祂在世上最主要的工作。當然,祂不單只是關心靈魂,而是全人。有時候需要幫助人從不公義的社會體制中掙脫出來。對於從體制的壓迫釋放出來,需要凝聚及運用更多的社會力。

如果教會是否關心窮人是宣教的評斷尺碼?別人吃飯的問題是一件與我有關的屬靈事件,這就絕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二年前鄉福有一個工作區,有人轉介一位經年營養不良,高中剛畢業的女孩。她在幾次可以自主性的約會中被性侵懷孕。父親重度,母親也輕微殘障,家庭功能嚴重失調,完全沒有辦法幫她。教會介入與男方協調、談判。找妥收容所要讓她靜靜的生下孩子,還準備適度幫她做月子。也想如何助她重新踏入社會,有能力面對生活。不斷的叮嚀她有事要找教會,千萬不能輕率把孩子拿掉。結果不久後,她聽信其他的親戚去把孩子拿掉。人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弱勢族群中愈來愈多的人生命中充滿了坑坑洞洞。

當然,對一些整天遊手好閒,被酒精、毒品綑綁的人。除非他們真心尋求幫助,否則生命中的黑洞也不是我們力所能及。

反省再反省

思考這些,主要是為了反省。反省:「什麼是福音要傳給貧窮人?」反省:「有沒有貼近耶穌的心意?」

在鄉下,中產以上健全的家庭不是沒有。但,條件好,競爭力強的,大都外移了。留下來比較多是弱勢族群。他們在經濟能力上較弱,教育程度稍低,社會地位屬邊緣,自主性較低。對福音的回饋,教會的建造,能拿出來的資源相對稀薄,有些甚至還需要教會長期的關懷。

教會的建立需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教會的治理需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教會的生存與宣教需要足夠的續航力。而在弱勢族群中這些都嚴重缺乏。這是現實!

教會沒有建立,福音就無法生根,更沒有能力照顧弱勢族群。我們可以鼓勵一位同工在鄉下二十、三十年,只是探訪一些軟弱的人,載一些貧病交迫的上醫院,聽一個小時還講不清自己問題的基層人士訴說處境。從屬靈的價值,可以自我心理建設,這是耶穌的核心事工,是十字架的道路。但從人性,這是一個自我實現不斷遭遇挫折的過程。我們實在需要神的膏抹,不然屬靈的價值、自我心理的建設終將擋不過現實的挫折!

現實常常考驗著理想。理想也時時提醒著現實。當然,建立教會是必然的方向。只是,一切的努力豈可只是為了建構一個讓自己更安穩舒適的屬靈環境。鄉村教會在生存和理想的掙扎中,焦點是否仍然對準主耶穌?

而,對於把增長列為首要目標的主流教會價值體系,我們也要提醒:教會增長的目的是什麼?是不是也照顧到弱勢群體的需要?如果教會增長卻棄主耶穌的核心事工不顧,這是什麼樣的增長?

行動VS口號

如果與窮人在一起是今天宣教最優先的使命;如果關懷弱勢不只是社會問題,更是福音問題;如果鄰居有沒有飯吃,是屬靈的問題。如果論述和口號已經太多,實際的行動將無可避免。而物質和時間的分享是最起碼的行動!

我們隨時要準備好,當主耶穌指引我們如同指引那位年輕的官當如何行時:「去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路十八22)。你將如何回應?

帶著憂愁的蒼白走了,還是欣然接受?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