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營因為牽涉許多因素與差異,真的要對新同工給出實際的建議,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就算提出建議,可能也在我的個人特質、性格與習慣的包袱之下,不見得可以對其他人產生實際的助益。但我還是想有一點分享,期待可以給同工們幫助。
首先,我覺得需要從「自己」走出來!這不僅僅是營會經驗,包括以往的成功或失敗經驗、跟著你一起長大的個性、習慣的溝通方式、認為可行的行為模式、以及不同工作區,甚至不同型態的營會經驗!一開始參與雙語營籌備,我就覺得這不是一條易路,在籌備會中的討論,會發現每個同工的營會經驗不同、對服事的期待不同、要求不同,包梯與個別報名的經驗也不相同,所以可能會有不同的看重與判斷,如果都堅持己見,可能會讓討論很難繼續與進步,所以需要先把自己放下,試著傾聽與思考其他同工的意見與想法,也許會讓彼此都更加寬廣,事工也有更多元的進展。
其次,我想再請你「走回自己的經驗」。為了讓雙語營的影響力更深遠,勢必需要不斷思考與改進。每個同工在走出自己的經驗之時,也不要把過往經驗撇下,而是要去分析、評估,找出為什麼有些時候營會運作的很順利?有時候同工們卻很意興闌珊?有些時候學生很喜歡來,但有些時候卻一天比一天少?是我們籌備的時候的可以克服的?還是需要換個方向?現在的營會型態可以繼續幫鄉村教會與學校建立關係,也吸引到學生,還是需要調整或改變?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你的成功經驗與背後的原因,然後思考如何可以讓經驗複製,同時在執行的時候更謹慎更倚靠上帝,我想就會一年年進步。
最後,我想邀請你刻意的「操練改變」。可能你會像我一樣喜歡隨性,或是反過來遇到服事會比較緊張比較急,我想都需要調整。隨性的人要為著給同工們安全感提早計畫與安排,好讓一起同工的人放心而更有把握;比較會產生壓力的人,也要小心自己的緊張會不會影響到其他同工給他們無謂的負擔;喜歡晚上想睡再睡,然後睡到自然醒的人,也要為著營會中的體力而刻意的調整作息;喜歡最後在熬夜衝一衝完成的人,也要考慮到這樣真的會對營會的品質好嗎?還是要盡早計畫?總而言之,籌備與營會中是「同工」,需要一起工作,就需要尊重彼此,也兼顧品質。
最後,參與籌備,不會馬上讓我們很懂得怎麼服事人、服事孩子;參與雙語營也不會馬上就讓我們進退得宜的做預工就作福音預工、需要收割就收割,這都需要日常累積與操練,現在就開始努力!有計畫而刻意的要求自己,才會一年年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