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文:出埃及記三十二11-14、30-32、三十三12-17
經過神話般的十災、路途上的大小神蹟,此時以色列人準備離開西奈山,前往應許之地。山上,上帝正吩咐摩西建造會幕之法;山下,百姓為鑄好的金牛犢歡天喜地。清早,大家坐下吃喝、起來玩耍(v.6),「玩耍」一詞在原文有調情的含義,可見這狂歡式的縱慾大會,跟安靜莊嚴的事奉生活差異甚大。
於是上帝發怒,對摩西說:「下去吧,因為你的百姓,就是你從埃及地領出來的,已經敗壞了。」(v.7)。上帝不再像以前一樣,稱以色列為「我」的百姓,人與神的關係已經改變,問題在於百姓「快快偏離了我所吩咐的道」(v.8)。從頒布十誡到金牛犢事件前後僅四十天,就像上個月的新婚夫妻,這個月剛渡完蜜月就有一方不忠,的確很快!於是上帝接著說:「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v.10)。至此,硬著頸項、偏離神道的民族,已瀕臨滅絕的危機。
第一次代禱: 不要滅絕百姓
面對上帝的決定,摩西立刻為百姓代求,求上帝維護自己在外邦人中的名聲(v.12)、紀念自己曾立的約(v.13),從不同角度只為一個訴求:不要滅絕這百姓。12與14節提到「後悔」這個動詞在原文裡並非做錯事的後悔,而是代表深深的長嘆、感喟。神後悔的意思,是指神因心中憂傷而發出長長的嘆息。可見摩西的代求,是求上帝按照祂自己的本性,改變對罪人的態度。此時的摩西並沒有看到百姓悔改,他的禱告不是求神因著人的好、人的悔改,而是求上帝單單因著祂恩慈憐憫的本性,改變對以色列百姓的態度,求神不要滅絕他們。
「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他的百姓。」(v.14)。上帝垂聽摩西的禱告。
第二次代禱: 赦免他們的罪
摩西下山,親眼看見百姓的糟糕景況,從摔碎法版、焚燒牛犢、命百姓喝金水等一連串舉動可想見他相當憤怒。此時大發義怒的摩西依然回到上帝面前,為這群犯了大罪的百姓代求。
「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v.31-32)。經文中「……」是不完整的句子,摩西提出一個可能性(倘若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但上帝會不會接受?他一點把握都沒有。於是提出第二個可能性:從生命冊上除掉自己的名字。他寧願自己的名字被刪除,換取上帝對以色列百姓的赦免。公義的上帝斷然拒絕這個提議,因天下人間只有一個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即使偉大如摩西仍不能代替別人贖罪。然而,上帝答應摩西另一個懇求──赦免他們的罪。
上帝透過摩西吩咐百姓把身上的裝飾摘下來(v.5-6),上帝願意赦免他們,但必須有一個悔改認罪的真誠表現。在什麼地方犯罪,就在那地方重新站起來。如果這時候百姓不好好面對問題,他們就沒辦法繼續走曠野的路。同樣,若我們的信仰在某些地方跌倒,就必須先停下來好好面對,在什麼地方跌倒、就要在什麼地方站起來。神樂意赦免人的罪,但人也必須有悔改認罪的真誠表現。
第三次代禱: 求與我們同行
至此,摩西的禱告還沒結束,雖然上帝已答應不滅絕、甚至赦免百姓的罪,但卻不與以色列百姓同行。「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33:2-3)。摩西知道神的同在何等重要,他繼續向神懇求。12-17節摩西與上帝的對話,直接以「你、我」稱呼彼此,讓人不禁好奇摩西怎能如此直接、像用私人交情作為籌碼跟上帝懇求?關鍵在於他與上帝的交流從未間斷。7-11節上帝不願與百姓同行、不願在以色列營中,但摩西把自己的帳棚搬到營外,仍與上帝互動頻繁。在他為以色列民代禱之時,摩西個人與上帝常保持密切的交流。
我們代禱之前,自己個人也要跟上帝互動頻繁,我們與神的緊密關係建立在平常的靈修與禱告生活,這是信仰基本功。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摩西的代禱大有功效,因他總是與上帝同行。
結語: 盡忠的人
聖經對摩西的評價,是在以色列全家「盡忠的人」(民十二7、來三2、5)。在鄉下,時而接待訪客、時而透過電話、網路、甚至奉獻感受到關心,特別寒暑假一到,更是見到揮汗如雨的服事,為鄉下福音工作盡心竭力。正是因著眾人的關心,這裡可以有教會;因著您們的代禱,鄉福得以繼續向前。
即使走出教會放眼望去,不用說50個、30個、恐怕連一個相信神的義人都沒有;即使夜晚走在路上,家家戶戶透出的紅光映照出多少崇拜偶像的罪;即使多少時候深感軟弱,不知神是否真願意與我們同行……但求神幫助我們,有一天我們在祂眼中的評價,是對需要福音的百姓「盡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