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設立需要基本人力維持運作。鄉村教會的困境,在於人口的外流。而人口外流,在於過去幾十年產業結構的轉變--農業社會變成工商業的社會。農業產值1960年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95%,到了1994年只剩下3.37%,到2009更下降為1.55%。因此,農業人口為了生活,需要離開原來的社群。人流失了,鄉村的血液流失,生命力也流失了。鄉村要再現風華,需要產業再生。
暖化、人口及糧食問題
全球暖化肇因於工業化的過度開發。不斷開發,讓經濟發展,也造就了現代文明。但,文明若是為了追求無止盡的享受,生態自然反撲。近年,接近北極原本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已不容易再捕到海豹,人們開始發展農業。﹝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指出:「在一百年前,從沒有聽過此地有人務農。」但到了2009年,格陵蘭已有綠油油的馬鈴薯田,而且長得比南方好 (2050人類大遷徙,時報出版, P183)。
北極出現綠洲,這沒什麼好高興!事實的發展是:寒帶逐漸變成溫帶,溫帶變成熱帶。捕海豹變成種馬鈴薯、黑珍珠蓮霧,多年後可能變成仙人掌!
除了暖化,人口也是問題。到了2050年,全世界估計會有90億人口!到時候要有足夠的糧食餵飽每一張張開的口。而可耕地面積慢慢變少,天然資源逐漸耗竭,特別是水。糧食問題愈來愈受重視!
台灣的綜合糧食自給率只有32%。日本有40%,韓國42%,美國128%,法國122%,台灣顯然偏低!因諸多因素,過去政府鼓勵休耕,土地因此荒蕪。最近許多關心農業的人士不斷呼籲要提升糧食自給率。不單為了產值,更為了國家安全。一旦天災地變,戰爭人禍,糧食來源出問題,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農業再受重視
目前,世界各國愈來愈重視農業,咸認能永續發展的農業,才能維護生機。過去重開發,強調經濟成長的路線及價值體系必然要重新調整。農業會再受到重視。當產業受到重視,資源就會投入,人才也會回流。不過,大環境的改變緩慢。馬鈴薯不是那麼快著床在北極的格陵蘭,魚叉不是那麼快變成鋤頭。
鄉村教會對人口的回流,可以樂觀期待,但不能倚賴!人口的回流會先穿越在都市與鄉村之間的小市鎮。這些地帶沒有都市的擁擠、吵雜及高房價,交通算方便,也具備一定的生活機能。沒有星巴克,但還有85。C;沒有國家劇院,但也有不錯的社區圖書館。這些地帶有些許工商業,也有一點農業;有些許都市水泥,也有田園;有車輛、煙囪的排放味,也有青草、泥土的混合味,適合前腳站穩等待後腳跟進的中界實驗區。
信仰提升生活層次
鄉村教會仍要奮力而為,著眼在自己可以努力的方面。當福音的大能顯明,人的生命必然改變,瞎眼的要看得見,瘸腿的要行走!信主,生命改變,生活改變,再來是社會階層的流動。基督信仰帶有向上提升的力量。
從英國發展到美國的清教徒起初包含社會各階層的人,後來就變成中產階級的宗教(基督教社會思想史, p456)。社會學家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充分展示了清教徒嚴謹而高尚的情操,最後成為國家、社會的領袖。
福音初到台灣時,大都傳給基層人士。這些人信主,讀聖經,受教育,從基層慢慢提升,後代多有醫生及音樂家。
但,這又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世界始終向人們招手!人永遠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及成就,人被一個自我實現的力量趨動!主流價值體系鼓勵人往上移動。所謂往上移動包含兩方面,一是社會階層的移動,從基層進入中產;另一是現實生活的場域,從鄉村到都市。這種移動通常具有不可逆轉性,離開都來不及了,那還會再跳回去?可以到新竹科學園區上班,為什麼要待在家鄉務農?可以成為白領在辦公室吹冷氣,為什麼要留在藍領的工廠汗流滿面?可以月領六位數薪資,為什麼要屈就22K?
鄉村教會要帶一個人信主常要經過生產之苦。進到教會了,還要花很多時間牧養、陪伴。可以栽培的同工,生命和生活漸漸穩定,他卻面對一個現實和理想的衝突。能力和條件愈好的人,這種衝突愈大:為了下一代,為了更美好的將來,要不要往外發展?
基督徒的自我實現
如何讓人才留下來?民主自由的社會都不能硬性規定人的發展空間!何況講求愛心的教會,豈可攔阻人追求幸福?
不過,基督徒另有一個方向、另一套價值體系。主耶穌從榮耀的高天來到卑微的人間,存心順服,以致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祂生命的方向從上往下,從高往低。從祂教導中,最有價值的事是俯就卑微:「只是在你們中間,不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馬可十43-45)。當門徒爭相要坐祂的左邊、右邊,爭相當行政院長和副總統時,什麼是祂眼中最有價值的事,什麼是真正的自我實現。十字架上的破碎、捨己是主耶穌的自我實現,這也是基督徒的自我實現。
教會要傳遞這樣的價值,教導主耶穌的榜樣,然後讓人自由選擇。明明的要求,無法得著人的心。外在看得到的,不一定真實。人在鄉下,不一定屬靈。鄉村的全職傳道人,不只傳遞,還要活出真實的價值。不能鼓勵人留下,自己想離開。真理不只傳講,還要活出來。真理不只被聽見,更需要被看見!
鄉村教會的建造,兒少事工很重要。兒少比較容易接觸、聚集,可塑性也較高。如果從小學三年級,國中,高中,將近十年的時間都在教會受造就,信仰可打下基礎。孩子成長很快,教會可用種植﹝十年樹木﹞的態度進行兒少事工。鼓勵年輕人留在鄉下一起努力。要往外發展,接受更多歷練也應給予祝福。沒有辦法期待每個青年都留下!不過,認真耕耘,十個有3-4個留下,仍然可以期待。
結論
鄉村教會、福音事工都需要人力。可以等待鄉村產業復興,人口回流!但,鄉村教會要更積極發展事工,領人信主,傳遞和活出屬天的價值。當更多的基督徒可以勝過這個世界的價值體系,為了福音的需要考慮自己的進退,信實的神必然工作。鄉村教會終將站立,而且不斷向前!
(本文曾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