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人口外流
幾個月前,一天傍晚聽到教會隔壁小學的廣播:「各位同學,今天每人各有一袋五斤的柳丁帶回家!」因我們兩個雙胞胎剛轉到別的學校,那時心想:「今天虧大了,少掉十斤柳丁!」隔天,老四、老五從新的學校各帶回五斤柳丁。再過二天,讀國中的老三也從學校帶回了五斤。這是企業認領,送給鄉鎮的學校。原因是柳丁盛產,滯銷!
農業產值消長
過去幾十年來,政府為了經濟成長,犧牲農業扶植工商業,傳統農業因而逐漸凋零。根據行政院農委會網站資料(www.coa.gov.tw/view.php?catid=21685),1960年農業還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7.95%,到了1994年只剩下3.37%,到2009更下降為1.55%。其實,長期的農業總生產值是在增長。1960年為34.69,到了1996年為最高的110.72,至2009年又稍下降為91.01。若以2009與1960比較,至少還上升了2.62倍。
農業總生產值增加,但農業佔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例在下降,而且降得厲害。這表示不只長期農業的發展受到忽略,主要糧食的價格也受到政策性的壓抑。就以稻米而言,1960年每公斤約台幣3~4元,到了2009年約20~21元。表面上增加4~5倍。但全民所得的提升及考慮物價指數,其實農產的價格是在下降。
青壯人口外流
農民已經沒有辦法再靠傳統的農業賺錢、存錢買土地。反倒是農地不斷的出售,財團進來炒作。農業變得弱勢、邊陲,還帶些悲情。單靠農業的收入無法養家活口,於是青壯人口不斷外流。農業人口從1960年佔總人口的49.79%降到2008年的13.2%。人口愈外流,農村愈失去生命力,農業前景也愈暗淡,也更沒有誘因吸引人再投入,形成惡性循環。
如今,城鄉差距仍不斷擴大。農村不斷的失血、凋零,造就了耀眼的大都會。孩子是長大了,母親的奶水也吸乾了!
農業再生條例
七月十四日立法院通過了〔農村再生條例〕。從〔再生〕二字就可以想像農村今日的光景。2007年六月,民進黨執政時就提出〔農村改建條例〕草案,希望以1500億改善農村。當時在野的國民黨在立法院硬是擋了下來。但是等到2008年國民黨執政,只改了二個字又提出〔農村再生條例〕,從1500億,加碼到2000億。政府投入大量金錢挹注弱勢農村,建設的美意不能抹煞。但從政黨的攻防,也難脫討好選民之嫌。
〔農再〕條例通過後,許多質疑的聲浪不斷湧現,有人說:「這是綁樁條例,財團一定會介入」;「只顧拉皮,忽略病灶」;「花大錢建設硬體無法解決農村根本問題」;「這只是把農村變成都市人的後花園!」。而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在許多的質疑聲中說:「農村再生條例是百年來首度真正讓農民當家作主的法案,軟硬體建設都會兼顧,且是由社區居民自行整合提出計畫……」。
近年來的確有些有理想的年輕人返鄉投入社區總體營造,也有不少成功的個案。但是對〔農再〕條例,還有所要投入的龐大金錢,我們仍然不放心。稍為知道基層群體運作的人都知道,鄉村存在許多不同的派系,而派系各擁自己的利益。最明顯的是以服務農、漁民為主的農、漁會。
但,這些單位慢慢放棄產銷的業務,反以金融業務為主,並成為地方派系選舉運作的中心。有權利的人超貸的超貸,掏空的掏空。而各級鄉鎮的地方民代多少有黑道背景的人寄生當中,為派系利益蟄伏,覬覦許多工程預算的大餅。本來是要服務農漁民,卻反過來吸食他們的血。未來這些資源是否真正用於農民仍然須要密切觀察!
還有,發展觀光休閒農業,把農村弄漂亮一點,讓更多人喜歡去,這也很好!但,農村的根本問題還是在於產業。休閒式的農業,古色古香的三合院的確會讓假期到農村休閒的人心曠神怡。而且有人潮就會帶來消費。有消費,經濟就活絡。7-11等便利商店進駐,民宿興起,美食小吃絡繹不絕。但這些比較多是鄉村從事餐飲及服務業的人獲利,農、漁產品或許也因此水漲船高。但,農村也可能帶來更高的消費水準,還有負荷不了的交通流量,逐漸吵雜的聲音;更多用水泥鋪成的公共空間,生態的虧損。當然還會賺取遊客離去後的垃圾!
農村問題的根源
農村再生根本還是在於產業的再生,土地的再生,人才的回流,而不是蓋更多的建築。硬體的建設不難,錢砸下去就長出來的東西都很容易。鄉村有圖書館,卻缺少閱讀習慣,村民鮮少涉足,比較是基層公務人員看報吹冷氣的地方。有美麗雄偉的老人活動中心,卻沒有人提方案,辦活動。
農業的發展、人口政策、糧食的供需都是國家大事。政府可以擬定政策,制定法律,編列預算逐年執行,大量的資源還是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可以按照台灣的氣候、地理位置、人口、糧食供應,還有整體經濟發展情況,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農業。年輕優秀的人才,看到未來農村有展望,就會選擇投入。有更多的人力投力,就會帶來更多的生命力。
還有土地的再生。土地本來是農民的榮耀,現在四處休耕,荒廢。本來是金黃色的稻田,現在雜草叢生。稗子代替麥子,葡萄長出蕀藜。閒置的農地,適度的活用是好,有時需要發展一些觀光農業或休閒設施,但不能大量變成水泥地!
沒有人力的回流,空有硬體,農村還是看不到再生!優秀的人才,再加上政府資源的投入,自然為農村的產業及發展找到出路。那是農村根本的再生。
下一波的文明
最近看到一篇激勵人心的報導:「世界在經歷氣候變遷後,對農業和土地已經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歐盟直接地把環境和農業掛勾,成立﹝農業與環境資源部﹞,統籌整個環境問題。這些先進國家都明白,只有永續的農業,才能降低對土地與環境的破壞,進而讓社會永續發展。這時,農村和農業的問題,已不只是農民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甚至人類能否永續發展的關鍵問題。……在這個新定位下,農業和農村不再是社會的殘存,或是待援助的對象。相反地,它是引領社會走出當前困境的重要面向或領域。……現代文明基本上是一種都市文明,是人類離開土地的過程。但是,下一波文明則是重回土地的過程,藉著重回土地,我們不是回到過去,而是重建未來。在這個意義下,鄉村是年輕人的實驗場域和創意基地。」(李丁讚,<農村如何再生?>,2010-07-14 ,中國時報言論版)。
再現榮耀
農村再生雖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下一波文明是重回土地的過程〕這樣的看見像是長長黑暗隧道盡頭的一點光。農村不必然悲情,或是等待支援的弱勢地區,它可以是下一波文明的火車頭。當更多年輕人力再回流,當更多的結滿子粒的農作物在風中搖曳,那也是農村再現榮耀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