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通常都是一個指標,用來衡量一個地區福音化的情形。上一期的鄉福簡訊提到,聽到一個尚未查証的說法:「台灣的基督徒比伊拉克還少!」不久,林華山醫生馬上傳來資料,証實這件事。在90年代初期,伊拉克和台灣人口相差不多,基督徒就有3.3%[1],這個數據一定比台灣多!目前台灣可能是華人群聚的社會,基督徒比例最低的地區。
在看台灣宣教歷史及教會增長資料時,經常被〔基督徒人口趕不上台灣成長人口〕這一句話所刺痛。從某一方面,這是事實。單以基督徒數量,不論多少,一直有增加。但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沒有明顯上揚,也是事實。我們的解釋是,人口成長的速度稀釋了基督徒的比例。
1949年中國大陸失守,國民政府遷台,不下一百萬人湧進台灣。1950到1970年的20年間,是台灣人口增長最快的時期,人口的年增長率不會低於3.2%,遠遠多於近10年來的年平均成長率0.89%。而那一段也是台灣教會最耀眼的時期。當時社會劇烈變動,人心在風雨中飄搖,在極需找到安慰及意義下,容易信主。再加上許多宣教士被趕出,輾轉來到台灣,工人數量的增加,福音工作也更大量的展開。1948年有五萬一千人,到1960年則有22萬人,當時基督徒就佔有2.5%(查時傑教授,<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1994年宇宙光出版)。這一段時期,可以說是現實的苦難造就了教會增長,背後是許多的眼淚與流離失守。這樣的變動不是人可以複製,教會的增長不能寄望於國家社會劇烈變動帶來的苦難。但我們必須在苦難來臨時,用永恆不變的福音來醫治安慰人心。
而台灣基督長老會也於1954年,發起倍加運動,盼望到了1964年,設教百週年時,不論信徒及教會數都達到倍增,那是一個成功的福音運動。在此之前,長老會的信徒人數是59,471人,教會數為233間。但倍加運動開始後的十年間,信徒人數增加到102,943人,教會數增加到466間。按照這種進展,1964年時,基督徒應不會低於2.5%。
按照教會界的統計,2001年底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是2.72%(參附表)。比較正確的數字應在2.5~2.6%之間[2](請參照註解)。如果這個數據較接近事實,那麼40年來教會的成長都一直在與2.5%拔河。甚至照教會界的統計,1990年代只有2.07%。不過值得鼓勵的是,從2000年福音運動開始以來,基督徒的平均年成長率都達到3%多[3]。特別這兩年來每年增加二萬多的基督徒。目前總人口的成長速度呈緩慢下降,十年來平均成長率降到0.89%,最近兩年更降到0.5%多。如果人口的年成長率可以低檔維持在0.6%,而基督徒的年成長率繼續以3%的成長,則30年後台灣基督徒與總人口的比例至少有5.4%。如果基督徒成長率可以達到及維持每年5%增長,則30年後基督徒與總人口比可望達到10%。當然,推測是容易的,數字也不難堆砌,但如果我們務實的回顧過去40年,台灣教會所走過的足跡,除非聖靈大大動工,要達到10%的基督徒比例,仍需一番努力。什麼樣的結構性因素,讓台灣教會過去幾十年的增長,步履蹣跚,偶而還掉到泥沼中?
查時傑教授在《民國基督教史論文集》中,探討教會停滯的原因主要有,局勢漸漸安定,不斷追求經濟發展,人心被物質所擄掠;鄉村產業結構逐漸變化,鄉下教會信徒為了生計離開鄉村,而都市教會缺乏牧養基層人士的經驗,因此部份流失;教會主要以中產階級為吸收對象。80年代因留學、政治、經濟因素移民者眾,其中又以中產階級為主。信徒人數不見增加常是被自然生育的人口所抵消。
史文森牧師在<補網-探討80年代台灣教會增長與信徒流失探討>一書中提到,80年代台灣社會快速變動,人口向都市遷移,1985年3月有50.2%的民眾是住在20個市區中;一般家庭規模變小,1983年每個家庭平均有2.2個小孩;個人自主性增強,結婚減少,離婚增加;特別他又提到移民:「1985年第一季的移民人數有7122,整年的推算會有28500人。這數字若累積十年就會達到總人口的1.5%,每66個人中就有一個移民。而基督徒因教育程度較高,在1984年的遷離的基督徒有7200人,佔總移民人口的25.3%.過去五年中有10%牧師移到國外」。移民有時代的背景因素,教會也不能期待沒有移民來幫助基督徒比例的增長。
黃伯和牧師在<重構宣教策略,再掀福傳風潮──總會研發工作四年有感>一文中提到:「根據統計,台灣教會的總體年增長率為百分之三強,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年增長率則只達百分之零點二弱。從我們的研究調查資料中發現,長老教會在都會區的教會,人數在百人以上者,其平均年增長率也是百分之三強,正好是全台教會年增長率的平均數。可見,長老教會教勢增長的緩慢,撇開整體宣教對策之良莠有待釐清,主要是歷史與社會變遷的結果,比較不在於牧長、信徒的能力或宣教方法的優劣」。
幾十年來,影響福音工作的因素很多,教會需要調整的地方也不少。教會要改變體質,教會要有更多活力,教會要更多向基層人傳福音。而整個社會變遷的速度與深度,都會持續擴大,這不是個人,甚至一個政權可以抵擋。人的自主性會愈來愈強的;經濟是不斷要追求成長的,物質的需求會繼續佔據人心,直到人筋疲力盡;人也會繼續盡一生的努力尋找一個更舒適安穩,更能自我實現的環境。在台灣這塊民間信仰土質的土地上,雖然我們對目前的情況不滿意,但過去教會面對社會變遷的挑戰是艱鉅的,有許多屬靈的前輩,不斷的奉獻,過捨己的生活,才維持教會目前的光景。但還是要誠實的說,許多神的兒女大致上還是在大環境的變遷中,順勢前進。為了工作,為了更好生活品質,為了子女教育,搬遷到都市。我們不能唱高調,對一個認真活在當下的人,為這些努力是再自然不過了,何況基督徒豈不是常要有喜樂,為了一個違背人性的理想,常在內心爭戰,而失去平安喜樂,豈是福音所要帶給我們的。
然而,當我們不滿意目前台灣基督徒比例僅是這樣時,當我們渴望每年有5%的成長,甚至更多。有沒有一個立足點,即使是小小的面積,但當我們從那裡站立,就可以繼續推動,以致逐漸成就這樣一幅美麗的遠景。有沒有更多的基督徒,願意在大環境的變遷中,逆勢前進,以福音的需要來考慮自己的進退?或者當有一天不需要再掛慮子女的教育時,可以把生命真實的奉獻在神的手中?學園傳道會創辦人白立德博士還沒有真正開始學園團契的學生事工時,他在思索美國教會的疲軟無力和神的全能。問題到底出在那裡呢?他認為是基督徒的不順服(非凡信心,雅歌出版,P73)。
這也是給我們的提醒(包括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