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比較一下過去,和最近二、三年出版,有關佈道及傳福音的書。會發現書名及內容都稍有不同。過去的書名很直接,如《個人佈道》《福音勇士》《把別人介紹給主》,最近的書比較含蓄,像《預約心靈沃土》《改變生命的溝通傳播》。這樣的改變不是膽量變小了,可能是較多的人注意到,佈道其實是一個細緻的傳播過程。因此,就不能單單在意自己講了多少,精不精彩。反倒要把焦點放在對方聽到了什麼,留下什麼影響,產生何種的改變?佈道既是一種傳播的過程,就需要注意福音信息是如何傳遞,和聽的人對福音信息是如何理解?
先從聆聽的人說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底下,每個人都從不同角度看外在的世界。知識份子,學生,或者基層人士都有不同的世界觀。有人認為沒有神,沒有神蹟;有人認為神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一種心理的慰藉;有人相信絕對有神,而且不只一個。不同背景的人對福音的好惡程度也不同。這些內在看不見的差別,直接影響到佈道的果效。為了有效的傳播,談道時除了想辦法找到切入的話題,最優先的一件事,應是在短時間內,透過幾個不著痕跡的問題,了解談道的對象,他對信仰的看法?喜好的程度?真正的問題在那裡?
幾個月前,一位教會弟兄邀了一位約六十歲的親戚到家裡欣賞福音影片。完後,我們談一些信仰,並邀他來參加聚會。後來那位親戚大談他的經歷,說:「目前每天晚上,都有8~12人在某人的家中打坐,時間一到各種神靈會來附身。我們大致還有四分意識,聽得到神靈之間透過人彼此的對話。平常不會打拳的人,還會虎虎生風的打起拳來………這兩年來,有兩次很特別的經歷,其中一次還像到了天堂。歡迎你們一起來靜坐。」我們談自己信仰的經歷,他也很能談自己的經歷,而且有說服力。這樣的人,可能比基督徒都還相信,靈界中有超自然力量的運作。於是我們把話題轉到,基督徒不需要害怕很多禁忌而去看日子,看風水…..,拜很多的神,因為我們依靠那位最大的神。這樣的對話不一定會很快說服他,但會幫助對方去思想。愈能掌握談道對象的內在狀況,就愈能針對問題去處理。
再來是福音信息的掌握與傳遞。首先,我們對福音內容要有整體的掌握,而且能夠熟練。熟練不只不會結結巴巴,也比較可以面對各種不同的突發狀況,且具有說服力,靈裡面可以敏銳等候與神同工。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對福音內容熟練,實在不能說在福音工作上是忠心的。
除了熟練.也要努力找到可以用來承載及傳遞信息的媒介。基本上,準確的思想及信息是經過語言及文字來傳遞。語言及文字本身是一種傳遞信息的符號。福音是不變的真理,但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時代,應以人能理解及接受的方式來詮釋。我們可以從當年保羅在猶太人及外邦人中的工作看出這樣的差別。猶太人因有舊約的背景,保羅每到一個有猶太人的地方,就是進去會堂與他們辨論,証明耶穌就是彌賽亞。但是他在外邦的城市,缺少舊約文化土壤的雅典,看到滿城都是偶像,甚至還拜未識之神。保羅心急,於是從他們所能理解的文化背景,繞個大圈子來介紹復活的主(使徒行傳十七22-31)。從宣教的角度,台灣還是未得之地,當我們把【罪】、【救贖】、【寶血】、【得救】,這些宗教性的名詞,放到缺少基督教文化土壤的社會,是需要多一點詮釋上的努力。單就【決志】這詞來說,當談道的人邀請一個鄉下百姓,而他也願意一起做【決志】禱告時,大部份的鄉民對這個詞的真正意涵及以後要付的代價,和我們所期待的,是有很大的差距。想表達的是,不是決志禱告不好,而是要讓聽道的人對【決志】的意涵有充份的認知。
曾聽過這樣的故事:一個宣教士到蠻荒之地宣教,也把聖經翻譯成當地語言。當他翻到【信心】時,遍尋部落中使用的文字,就是沒有這個詞。宣教士思索多時,碰巧有一天到一個人的家裡,看到主人拖著一天疲倦的身體,突然往椅子一坐,整個身體的重量全交託給那張椅子,且得著休息。他就問,怎麼描述這樣的動作?於是把描述這樣動作的詞彙翻成【信心】。部落的人都知道,【信心】就是把重擔交給神,且會得著安息。我們需要這樣詮釋的努力,而這樣的努力須要長期的專注。
另外,也鼓勵在宣講福音內容方面,可以多談自己信主的見証。自己的經歷描述起來會較生動,在同質性的社會文化中必然較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