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81期 >
2003年1月
神聖的不滿足
       陳文逸

 

初到鄉下服事,很常利用福音隊來時,到各村去野外兒童佈道。鄉下的孩子容易聚集,一廣播有遊戲及點心,招聚三、四十位不是難事。福音隊走後,我們繼續跟進,於是就開著福音車,載著塑膠椅,拎著小電子琴,到不同村成立野外兒童主日學。這種野外主日學起初還算穩定。幾個月後,因著信仰內容逐漸深入,等到他們回家,開口耶穌,閉口也耶穌時,家長的攔阻就來了。

攔阻一來,兒童就逐漸減少。既然野外主日學不行,就改換家長不反對的課業輔導。於是在幾個村招聚兒童,借個有桌有椅的地方,通常都是廟宇的活動中心。那時候來者不拒,各種年級都有,程度參差不齊,有些不錯,有些連名字都寫不好,有些只是等著拿糖果。為了真正提升他們程度,得照每個人的程度找題目印給他們做。有時候來的人過多,題目不夠,有時候印了一大堆,沒有什麼人來。偶而也要安排戶外活動,帶他們找空地,一起揀樹枝,燒土窯,烤蕃薯。當然也找機會到他們家裡探訪。那個時候的福音工場是一片荒蕪,不要說綠樹成蔭,可能連土都還未鬆。有關心的兄姊詢問,怎麼一個受過正統神學訓練,修過希臘文、希臘文讀經、希伯來文的傳道人,只在鄉下教一些為數不多而且流鼻涕的兒童。這的確令人有些掙扎。但是,擺在眼前的環境就是如此,我只能做我能做的,或說神量給我的。

十年過去了,從兒童到成人事工;從DOS 的PE2到微軟的Office;從單身到有五個孩子。這一段不算短的時間,可以使一個人成熟,也可以磨掉一個人的心志。那種帶著數學試卷穿梭在不同村莊的日子,已經遠逝了。當然現在有更重要的事需要組織及執行。但我不時還會懷念那種不怕挫敗及充滿鬥志的身影。懷念也只是懷念,真要回到最初的那種服事,也有些力不從心。

前陣子在錄音帶中聽到一位牧師說:牧會是良心工作。這不是第一次聽到。良心工作就除了上帝以外,不會有人管了。我們可以整天躲在家裡或教會,說是為國度禱告,其實是無所事事;也可以整天跑來跑去,以忙碌為屬靈;禱告多,可能是屬靈,也可能是懶惰。禱告少,有時間多作事,也可能是驕傲;一篇道可能準備一天,也可以七天,然後會眾點頭如搗蒜。時間的管理及運作可以分秒必爭,也可以浪擲於無形。到鄉公所泡茶聊天,可以是宣教的重要接觸,也可能是摸魚、混日子。在事工進展不易,鄉民生活步調緩慢的鄉村,開拓及牧養就更是良心工作了。

已經慢慢步入一不小心,鮪魚肚,水桶腰就會出現的中年。人到中年,生命的方向已定,就容易守成,失去動力,並開始懷舊,以過去的記憶為生命的養料。中年也不像青年可以允許常犯錯,但中年可以對神有更多的敏銳、負責及對自己更多的反省。心靈牧養的工作,不能量化,很難說得準確,就因為這樣更應該鞭策自己。有幾個危機,我必須以為警惕。

首先,不能失去動力。在荒地開墾,時間一久,再鋒利的刀,難免鈍掉。怎樣再磨的銳利,是一個大課題。雖然隨著教會進展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重點事工,時間及心力有不同的投入,如何保持一個專一的心志,帶著動力繼續前進。其實鄉下外在的環境及事工的進展都很緩慢,如果內心沒有保持一個動力,很容易在大環境中就得過且過,反正大家都知道鄉下的事工不容易。我很羨慕迦勒在四十年的曠野飄流及迦南大小戰役之後,他依然說:「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書十四11) 。那不只是肌肉,更是強健的心志,帶出來的動力。

再來,是不能失去異象。有動力沒有異象,就像沒有導航系統的輪船,在汪洋中前進,早晚要駛錯方向,觸礁擱淺。然而異象也容易變成屬靈的口頭禪。在163期的鄉福簡訊中曾經反省,關於異象,我們是不是只呼呼口號,反正和『福音傳遍萬民』一樣遙遠;或者像撒拉聽到自己將要生子一樣,在心裡暗笑(創十八10);或熱血沸騰,衝個幾年,後繼無力,淪為『今天還有誰把它當一回事?』;或者成為一種壓力,把它放在抽屜的角落;或全力以赴,將異象落實在生命中,成為委身的目標。只有真正把它當一回事,才能成就。

第三,不能滿足於現狀。在鄉下已經有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了,別人在介紹的時候常說:「他們就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但是落在地裡,就不能再像從前的那粒麥子。它必須銳變、脫皮,然後帶著強軔的生命突破土層,不畏寒風烈日的成長,最後結成更多的子粒。宣教的工作是需要很大的鼓勵、肯定。鼓勵和肯定如果不是化成另一股前進的動力,就有可能逐漸令人滿足於現狀,成為人性的拐杖。不是不要鼓勵與肯定,而是接收的人,能夠把榮耀歸給神,繼續向著標竿奔跑。這一,二年有許多長期關心鄉福事工的兄姊,不斷給予我們肯定,外界大致也認為鄉福持續進展,但我們不能以此為滿足,實際上當努力的事太多,當跑的路甚遠。

保羅說:「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 」(腓立比四:11)。知足對所有的人都是一種美德。憂愁不好,世俗的憂愁叫人死,但是有一種憂愁,是從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哥林多後書七10)。我們姑且說這是一種神聖的憂愁。一個基督徒應常對自己的生命狀況不滿足,以致追求不斷的回歸到上帝的面前,求主鑑察我們的心思,光照我們的意念。

在新的一年,我們願意把這樣的心志放在愛我們的主面前。也求主把這樣的生命放在我們心中。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