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72期 >
2002年4月
基層人士的一些特質(一)
       陳文逸

 

阿祥45歲,來教會一兩個月。他喝一些酒,母親常常擔心他晚上出去會出事。有次打電話到他家,他母親盤查我的身份。後來她說:「阿祥他老爸很信神明,拜的很多,他最反對阿祥去信耶穌。我們都看到阿祥心情比以前好,以後如果去教會請多多照顧……」。那通電話超過30分鐘,這位七十歲,還像年輕人一樣耕田的老媽媽,也向我這位未曾謀面的陌生人談到家庭的一些難處。後來在電話中為她祝福禱告,她直說:「很好!很好!謝謝!謝謝!」阿祥繼續穩定聚會。

上個星期的家庭聚會,特別安排到阿祥家,事前也擔心他父親的態度。他們家座落在村子外圍,可以看見滿天星斗的空曠田園中。一到他們家,弟兄姊妹齊聲邀請阿祥的父母親一起聚會。聚會以見証為主,每個人都特別向他父母親握手問安,氣氛算是輕鬆、熱絡。會後,他們端出整鍋的玉米及蕃茄,都是有機的(organic)。還有現在少見的傳統炸年糕。離開的時候,心中充滿感恩,以後這個家庭可以自由聚會了。

隔天早上九點多,接到阿祥媽媽打來的電話:「牧師,昨晚您們走了以後,阿祥又跑出去喝酒。昨晚鄰居也有人聽到,我們家有一些人在唱歌。他們在問我怎麼回事?我們是拜神明的,以後拜託不要再來我們家聚會……」。

掛完電話,直覺到這是屬靈的爭戰。雖然疲乏,還要繼續追趕。

這個案,除了反應鄉村福音工作所遇到的一些攔阻,也提供我們多少對基層人士的特質有些了解。

一、他們著重切身的經歷及改變

「您們走了以後,阿祥又跑出去喝酒」。這句話背後想表達的是,信耶穌、禱告、家庭聚會,好像沒有立即的效用,阿祥還是跑出去喝酒了。

「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生命本質變換,外在的行為一定跟著改變。趕鬼、醫病也都是新約時代及現今常有的事。阿祥是有些改變的,母親也感受到了。但是基層人士比較不去注意生命本質漸進的改變,不注意心靈的需要,不思考終極關懷的問題,而是從現世的需要出發,希望在一場收驚,一次的法會或求神問卜中就看到改變。

傳福音時,常從鄉民「賜你吃,賜你穿,賜你借錢不免還」的調侃聲中,他們最在意的還是切身的需要。福音工作如何在切身的需要上,讓他們經歷神,幫助他們入門,並避免走上成功神學的路,讓他們知道信主不同於求神問卜,在信仰上造就他們委身,是我們要努力的。

二、深受民間信仰世界觀的影響

基層人士內心深處認為這個世界多神泛靈。人想要生財順利,就要保持宇宙諸神泛靈間的整體合諧,所以要注意看日子,風水,八字等等。「我們是拜神明的,以後拜託不要再來我們家聚會」,這背後所擔心的是,怕教會這樣繼續侵犯他們傳統的信仰地盤,會帶來惡運。

前幾天向一位信主許久,禱告鏗鏘有力的姊妹借一把鋤頭。她充滿愛心叮嚀我,希望等太太生產後,再掘地除草。我問:「為什麼?」她說:「隔壁人家,因為亂立柱子,所以胎兒早產,只有六個月……。」

還有一次,一位初信的姊妹,開車撞到一隻貓,心中不安,又不知如何處理。她去求助另一位初信的姊妹,於是兩人回到現場把死貓帶到樹林。一方面循著民俗傳統「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另一方面禱告求主的寶血潔淨遮蓋。

以前認為,讓人相信這位全能的主,不就沒事了。原來,民俗禁忌在基層信徒的心中,還有殘存的勢力;原來,相信創造宇宙的真神和擔心風水、民俗禁忌是可以同時存在基層信徒的心靈世界。難怪保羅教導加拉太教會:「現在你們既然認識上帝,更可說是被上帝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他作奴僕呢?你們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我為你們害怕……。」(加拉太書四8~11)

知識份子、中產階級可能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坊間的初信造就材料,也很少看到這方面的重點單元。但對基層人士的初信造就,需要花工夫。

三、基層人缺少好的生活品質

大致上,鄉村生活步調比較慢。農忙、漁忙時而有之,農閒、漁閒也常有。鄉下目前並非沒有高生活品質的人,但是真正的基層人士,普遍而言,他們較少有好的生活安排,許多人有空,就喝酒、賭博。

原因是從小就沒有被訓練或學習對他們品格有正面發展的娛樂、嗜好。沒有好的嗜好,時間及生命總會被其它的東西填補。生命被不良的嗜好所捆綁,在長時間的人格養成當中,常常是扭曲、生命破碎。在往後信仰的帶領中,常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及代價。

最近,教會一位姊妹提出,為了改善這種惡性循環,盼望多注意在兒童事工,教會提供環境,除了把福音種子撒在他們心田,也幫助他們從小培養好的嗜好,讓他們一生受用,品格信仰皆往正面的方向發展。兒童事工,對基層的開拓,是一項長期撒種的工作,不是「教會有多少人聚會」可以衡量的。做得好,往後有不同的團體,在神的國中,一同來收割這樣的成果。

四、堅硬的社群結構影響

阿祥的家空曠,不算有緊鄰的居家。但常常有一堆人在出入,難免人家會問,造成他父母親的壓力。

鄉民是生活在一個緊密的社群結構,活在親人及朋友之間,三叔公、五嬸婆一群。在群體中各有自己的位置及功能,被群體肯定也肯定其他的份子。這形成一個基層社會的基本功能及運作。他們要進到教會要離開原來的信仰系統,情感供應系統,甚至價值系統的供應。教會開拓初期,很難提供像他們原來在社群中,所有的情感供應,要進到教會相當不容易。

五、對文字的吸收較弱,容易自卑

教會推行讀經運動,因有進度,也照進度鼓勵。不算特別給兄姊壓力。某季的進度結束時,進行原訂的獎勵辦法。那一陣子有一位平時聚會穩定,熱心的姊妹,連續兩個星期沒有來教會,一問之下才知道,她一直跟不上進度,不敢來教會。我們需要了解特質,多予鼓勵。

六、直線思考,較缺融會貫通

在經驗當中,基層的人比較是直線思考,特別在聖經真理的領受上,好的一方面是單純接受,另一方面是缺乏融會貫通。如果你談耶穌快再來,可能他不太敢計劃太長遠的事。如果你談要制伏舌頭,可能她會想那孩子不聽話,到底要不要大聲嚷嚷呢?不大聲,又怎麼管得住呢?大聲,那能制伏舌頭?

在真理上需要注意,他們領受的是什麼?傳達信息的人和接收的人,常常可能不一樣。更清楚的了解他們的思考及領受的方式,需要時間。這是一個信息彼此溝通的重要課題。

結語

目前及未來的鄉村未必都是很基層的人。以上對基層人士所談的好像都比較負面。第一次到阿祥的家,停留的時間還不到與他母親在電話中談話的長度。我只帶了一小團麵線,換來了她母親五種有機的土產。那種熱情、單純不是現代文明社會所能塑造的。

對於那些為生活盡上本份,在太陽下流汗耕耘的農民及黑暗中與大海搏鬥的漁民,除了惋惜他們對永恆事物尚未理解,還有一份對他們單純及堅毅性格的欣賞。



【後記: 請參閱鄉福簡訊192期「再談基層人士的一些特質(二)」】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