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旬以後,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成為世界各大媒體頭版新聞。塔利班幾天內勢如破竹取得勝利,然後不發一彈的進入首都喀布爾,很快在總統府宣佈: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復國。
美國要撤軍大家都知道,對塔利班可能捲土重來也有心理準備。美國中情局原先預估塔利班需要三~六個月才能全面控制局勢。但情勢急速惡化,阿富汗政府軍幾乎直接投降,連節節敗退都談不上。
幾天下來,不論網路、影視及平面媒體沒有停歇,鏡頭忙碌的播放:美軍倉促在機場撤軍、百姓無助的眼神、對女權發展的擔憂、還有恐佈主義再起的不安。美國於是被貼上〔背棄阿富汗〕的標籤!
痛苦的決定
美國需要解釋撤軍的理由。最早的說法是:進軍阿富汗主要為剷除極端恐佈主義,如今目標已達成,可以離開。但這個理由,無法釋疑。因為十年前美軍特種部隊除去賓拉登時,極端的恐佈主義已經崩解,戰略目標已經達成,當時並沒有撤軍。
然後,重要政府官員再解釋:「其實阿富汗政府軍是扶不起的阿斗,不想為自己而戰....」。國安顧問蘇利文說:「他們太過腐敗,我們可以給裝備,給訓練。但無法給他們求勝意志...」。華府的幾個重要智庫也接著說「美國不可能從阿富汗漂亮退場…駐軍已經變成一種戰略上的負擔、無用的投資」;「就算美軍再多待幾年,即便能延遲悲劇,也無法改變它」。
這一定是很痛苦的決定!要撤,塔利班捲土重來;不撤,美國等於被綁架,繼續深陷泥沼。然而在軍事及政治表層因素下,更深層的原因是文明的對立。穆斯林的宗教文化已經深入當地人民的骨髓,不是改個口號,換個招牌就可收服人心。除了少數婦女有意識的覺醒,大多數的女性已習慣穆斯林文化的制約:婦女不能開車沒什麼不對,沒有社會地位也很正常;不遮臉,不蓋腳,在公共場所拋頭露面,才是敗壞風俗。對大多數的人民而言,親西方的民主政體還是不大對味,反倒是帶著濃厚伊斯蘭主義的塔利班與他們有著相同的DNA。這就是為什麼美軍輕輕鬆鬆把塔利班拉下政權寶座,且趕進山洞,卻在20年後不得不痛苦的撤軍。
文化、信仰有韌性
武力可以趕走政權,無法輕易改變文化;衣服顏色可以更換,膚色無法改變;教堂容易剷平,信仰不易摧毀。文化有它的韌性,只能長期柔性的耕耘,才有轉化的可能。
對的策略加上足夠的時間,較高的文明是有機會影響較低的文明。但,如果姿態過高,不夠柔軟,對方內心的防衛馬上築起,抗拒的態度很快出現,甚至鬥爭的架勢隨之而來。較保守的回教主義,認為穆斯林的土地一旦被基督徒佔據,就要拋棄家園,不能在原地被基督徒統治。因為回教徒不可能在異教徒的土地上過著合乎信仰的生活,這些觀念已經深烙在思想意識上。如果回教徒一開始就感受到基督徒只想改變他們的信仰,心靈的土就變硬了,進而轉成無法攻破的意識形態,正如基督徒對回教徒也有一些成見。
宣教的動機一定要出於愛
然而宣教是基督徒的天職,教會也是因為宣教而生,只要教會存在一天就帶有使命在近處及遠處傳福音。宣教就是要改變信仰,沒有歸信哪來救恩?沒有救恩,哪有永恆的盼望?但宣教想要有成果,特別在堅硬的信仰土質,就不能整天只想著〔改變別人的信仰〕,目不轉睛的注視這個目標。
當然宣教會有很多面向的考量:資源有多少?主要目標是什麼?優先次序為何?
然而有時我們更關心的是數字。數字是重要的指標,數字也是力量。教會的人數、教會的數目、奉獻的額度,都呈現宣教的成果。但一直盯著數字反而更容易失焦,美麗的數字可能愈離愈遠。
基督徒對未信之人的終極關懷一定要是因著愛。今生有限,來生真實。有一個永遠的刑罰,像路加福音十六章的那個財主是可以避免去的。也有一個永遠安歇的地方——像拉撒路躺在亞伯拉罕懷中一一正在歡迎我們。
基督徒行動的核心動機一定要出於愛。主耶穌在我們還是罪人時,就為我們釘十字架(羅馬書五8);祂來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且做多人的贖價(馬可十五45)。這些經文值得我們深深思考,成為行動的依據。主耶穌不是以統治者的姿態來征服這個世界,反倒是卑微至死,以此嬴得人心。宣教上就是如此!
不論社會文化的改變,福音的傳播,都必需讓對方心悅誠服,至少感受到好處。至終我們行事的動機無法掩飾,只有愛才會得到認同,只有愛才能滴水穿石,愛比槍砲更有力量。
請容許我再一次強調:宣教必需基於愛,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永不止息。出於愛就不會在別人反應不如預期時,就跺跺腳上的塵土。不直接盯著數字,數字反而更容易達成。
信心和士氣
關於撤軍的另一個省思是:阿富汗政府軍的士氣竟如此快速潰散!士氣是信心呈現的意志。他們是軍人,手上有武器,平時有訓練,有責任要保家衛國,為理想而奮鬥。但他們不敢打戰,輕易選擇認敗。沒有士氣,怎麼打仗?沒有信心,如何宣教?而士氣的瓦解,不是以加減的速度,而是乘除,甚至是等比級數的變化。有人形容:有一個面積極大的水池,在不起眼的地方有一株小蓮花。這小蓮花每天以等比級數成長。一變為二,二變成四,四再變為八。不久池子已長滿了一半蓮花,但因池子很大,一半看起來還很遼闊。但只再隔一天,池子就長滿了蓮花。當然這是理論,但這個世界有些力量是這樣在變化。士氣的凝聚和崩解,信心的興起和潰散都是這樣。而神國的前進是靠信心!
鼓勵基督徒生育
最後,也是老生常談,就是鼓勵基督徒生育。回教徒在1980佔世界人口的18%,到公元2025年,可能攀升到30%。生育率是回教增長的一大動力。
現代人生育降低有許多社會因素,其中一個是:不想那麼辛苦,人生應及時行樂!然而,這不應該成為基督徒的理由。一般家庭生一個,基督徒生二個。社會普遍二個,基督徒三個。然後好好帶領他們,雖然緩慢,這是基督徒復興的一股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