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404期 >
2021年8月
穿越疫情,回歸聖經的信仰
      張得桂


從2020年初疫情爆發至今,全球經歷一波又一波變種病毒的襲擊,即使是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仍不容小覷它快速驚人的傳播力。有些國家一解封,竟一發不可收拾,確診重症人數再次攀升,但是不解封,經濟困頓陷入一片死寂,潛在社會亂象層出不窮,一切都指望疫苗儘快帶我們脫離「被封鎖」的日子,回歸正常的生活。同樣,眾教會引頸企盼早日恢復實體的聚會;目前,網路上已群聚不少所謂的「線上教會」,是否屬於地上教會?是否他們也期待這一天的來到?願在主的身體裡真實、直接、坦誠地面對面團契!

為主的緣故,被放逐到拔摩海島的使徒約翰,他晚年書信一開頭就向那些從未曾看見耶穌的新一代門徒,如此見證:「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們所聽見、所看見、親眼看過、親手摸過的-這生命已經顯現出來,我們看見了,現在又作見證,把原與父同在,並且向我們顯現過的那永遠的生命傳揚給你們-我們把所看見、所聽見的傳揚給你們,為要使你們也與我們有團契,而我們的團契是與父和他兒子耶穌基督所共有的。我們把這些事寫給你們,使我們的喜樂得以滿足。」(約一1:1-4)

於台灣三級防疫期間,有位機車騎士從我車旁呼嘯而過,我赫然望見「信仰」兩個大字,揮灑力勁的毛筆字跡印在他短袖的背面,簡單沒有其他設計圖案點綴,他大喇喇地蛇行奔馳在汽車道上,他的道路果然是寬敞的、自由的。耶穌把兩條路擺放在世人的眼前,「你們要進窄門。因為通往滅亡的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通往生命的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太7:13-14) 有點諷刺,疫情讓人「宅」在家,卻找不到回家的路,生命的窄門。其實,問題不是疫情本身,而是人們的信仰!疫情除了揭露許多不為人知或者常被忽略的真相,也突顯宗教群體信仰的百態,有人在家觀看電視裡在地廟會的陣頭,或者參與線上直播的法會,虔誠拜拜或誦經祈福,祈求諸神明合力,或集眾信徒齊心念咒之功,為了消災滅瘟除疫。

如何解讀疫情?顯而易見,聖經的信仰有別於民間傳統或其他宗教的觀念。為何有疫情?大哉問!聖經上所記載的瘟疫,的確上下文背景的主旨總是指出:「針對人心的剛硬、背逆、不信與一切罪惡,全地之主必施行公義的審判。」不過,聖經眾先知傳講的信息,重點不能簡化為「瘟疫等於神的審判」,僅此論點。事實上,所有的瘟疫都不是只帶來滅亡(近代公共衛生歷史也證明),也不是只有前因後果,還有過程,過程有神說話,其中有安慰與盼望的信息;尤其聖經幾個重要的事件都告訴我們為何瘟疫止住了!因為神有絕對的權能使用瘟疫,審判在祂,憐憫也在祂,唯有認識永生的神,願求祂的國和義,「深哉,神的豐富、智慧和知識!他的判斷何其難測!他的蹤跡何其難尋!誰知道主的心?誰作過他的謀士?」(羅11:33-34)

在疫情封鎖的日子,默想被擄時期的先知書經文,我們關注的焦點不是疫情而已,更是如何回歸聖經的信仰,回轉歸向神。重新檢視自己的信仰,不是做多少工作來取悅神,而是在於神使用我們,成為祂手中的工作;我們需要享受在祂的工作之中勞碌與安息,一切的工作才有了意義!預估疫情造成全世界約2.2億失業的人群,他們多麼希望恢復上工,有些嚴重的國家,甚至百姓上街抗議,不配合施打疫苗,控訴政府無能,不應強制剝奪人民工作與生存的權利,其中弱勢族群,沒有工作,養家糊口都成問題。最終問題的解決是恩典的法則,不論是疫苗公平分配、紓困救濟方案、振興經濟復甦等,目的莫非不是為了讓恩典流通,以恩典定義彼此是生命的共同體,互為肢體。也因此,全球的疫情起伏似乎正警告人們,即使COVID-19不再威脅,但人類的自私、無情、驕傲、貪婪、放縱情慾,依然故我,無視恩典的存在,將付出更悲慘的代價。

反觀我們的信仰,其實,工作與生存的問題反映靈性是各個層面的核心,當中有沒有聖經的信仰作支撐的力量,聽見聖靈在心裡呼喚:「以法蓮是我的愛子嗎?是我喜歡的孩子嗎?我每逢責備他,仍深顧念他。因此,我的心腸牽掛著他,我必要憐憫他。這是耶和華說的。少女以色列啊,當為自己設立路標,為自己豎起指路牌。要留心向著大道,就是你曾走過的路;你當回轉,回到你自己的城鎮。」(耶31:20-21) 這是支取恩典的法則,我們的工作或任何行動,都需要恩典,因為恩典不是理所當然的,恩典是神的賞賜,在乎神憐憫我們。

誰能掌握疫情何時如雲消霧散呢?或許仍漫漫長夜,考驗人心,但希望不必等到天亮,「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130:6);因為悔改,長大成熟的信心已破繭而出,蛻變的過程不能求快也不是怠慢,「舊的我」必須在繭裡面死去,同時「新的我」也在繭裡面長成。破繭必須在恰好的時刻,翅膀才能夠展翅、擺動、平衡,躍入空中,飛到神的面前翩然起舞。原來,待在繭的日子並沒有白白虛度,復活的主一直與我們同在,這繭是我們操練永生的復活身體之場域、時機與記號。

 

=== 請告訴我們您對本文讀後的回應 ===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