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洛鄉最早開墾形成的聚落為麟洛庄,其開墾時間大約在清康熙末年(約1710-1720),由平鎮縣徐姓先民帶著一批原鄉的客家移民,沿著屏東原東港溪、隘寮溪北上來到麟洛這塊土地,並於隘寮溪北岸一帶開墾形成麟洛庄,成為麟洛鄉客家移民對外拓墾的重要據點。
說到麟洛鄉地名由來,有種說法是徐姓先民率原鄉眾人渡海過下淡水溪(今稱為高屏溪),在濫濫庄登岸紮營,日後逐漸往鄰近地區墾殖落戶,因此地名取為「鄰落」,而先民開墾時常見到麒麟在水中嬉戲,因而取名為「麟樂」,後來麒麟無故消失,就把此地命名為「麟落」以為紀念,因「落」字不雅,始更名為「麟洛」。
至於客家文化有哪些特色呢?
首先是族群意識強,富團隊精神。其次,客家人性格較能吃苦耐勞、十分勤儉。另外,“慎終追遠,敬老尊賢”也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這幾年,有不少非客家人進入教會,因而帶來不小衝擊;客家人族群意識強,十分團結。個性上偏保守,人際關係方面較被動。在教會中,就有許多要學習的地方;我們看見,有追求的弟兄姐妹會容許神來雕琢他們的生命,在吃愛筵時,會主動招呼新朋友。遇到衝突,會用比較正向的方式處理。透過聖靈的幫助,那些原本的特色就會朝向健康的方向去發展。當然,弟兄姊妹之間難免有張力與衝突,所以,如何服在神大能的手中,就是一輩子的功課了。
每年農曆除夕「敬祖公」,清明「掛紙」(掃墓)是客家族群相當重要的兩大民俗節日活動;因之,教會連續三年在清明節前後舉辦「尊神敬祖」的聚會。透過追思三禮,表達對逝者的「敬」與「紀念」,讓社區及慕道友看見基督徒對紀念祖先的重視。
聖經上說:「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所以,無論教會開辦的兒童課輔、兒童美語,甚至青少年課輔,暑期夏令營,目標都是清楚明確的-希望得著客家下一代,讓基督成為麟洛的真義-吉祥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