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291期 >
2012年3月
向好的企業學習功課
      陳文逸
 

2001年一月在印度古吉拉特省的普杰發生大地震!物資陸續從各地而來,但不知如何分送?IBM在印度的員工馬上參與救災,迅速開發出一套電腦系統以追縱災區各入口(道路,車站,機場..等)的物流。但當時通訊設備全中斷,無法傳輸資料。他們還是克服困難,把行動電腦放在車上,開著車在各資訊站間傳訊資料。醫院震倒了,裝著藥品的貨櫃從世界各地來,不能久曝在強烈日光下。工作人員又看不懂外文標示,不知是什麼藥品!於是IBM又建立一套藥品管理系統,以多種語言記錄藥品名稱,也迅速改寫美國醫療庫存管理程式系統,好讓印度當地可以連線使用。

2004年的南亞大海嘯,IBM也很快的前往支援。據說他們想單純的救災,不想張揚,沒有以此要建立商譽。


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演變

過去,企業的目標就是營利。股東分配完的盈餘,才拿一部份出來回饋社會。基本上,這還是桌上掉下來的碎渣。隨著社會大眾意識的覺醒,期待愈來愈正常化,且逐漸成為風潮,掉下來碎渣也愈來愈大塊!

2007因創辦微型信貸,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就提出一個﹝社會型企業﹞的概念。也就是企業可以賺取利潤,但不拿紅利。投資人只能在一段時間後收回原始資金,利潤需用於對社會有益的其他投資,不能進私人口袋。企業的經營以社會目標為導向,而非以利潤為導向(打造富足新世界,<博雅書房出版>,頁25-35)。這種企業介於傳統營利及非營利團體之間,要在貧富懸殊的社會開出一條路。

最近,所謂企業責任,在觀念及執行上又有新的發展。有心的企業不是拿盈餘出來,不是傳統的那種企業贈與,也不是被動的符合社會期待,而是追求更高的價值標準,公司的目標與社會目標結合。也就是從﹝剩餘投入﹞變成﹝實質投入﹞。剩餘投入是有餘才做。實質投入是為了改善社會問題,而設定的企業目標。(大債時代的超級企業,<智園出版>頁231)。剩餘投入還是營利,實質投入是服務。IBM目前營運策略是強調服務而非產品。好的產品可以建立信譽,但真正長遠的信譽來自服務。


寶貴的功課

IBM拉丁美洲高級經理德布里托(Sergio X. Brito)說:「我們思考社會責任的方式有了改變,二十年前的重點是在內部做正確的事。社會或社群裡出現了問題,我不在乎!因為那不是IBM的事。現在是善用IBM的規模,在組織外面做正確的事……。」(頁235)

IBM其實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在這方面覺醒!擁有人才及領先的技術還不夠,要有好的價值。發明了大型商業電腦後,也生出了個人電腦。大家歡慶高超的技術及精美的產品。但IBM生出一個孩子,內部沒有一個人真正認識這個孩子。以為個人電腦只是個比大型電腦更精巧的生產工具。結果不是,那是一個新的平台。現今更是無遠弗屆網路平台!IBM沒有抓住機會,後來在個人電腦方面無力與整個市場競爭,最後把個人電腦切割出去,賣給中國聯想。

IBM,這個藍色巨人,一度腳步踉蹌,但現在又站起來了!好技術可以生產好的產品。但強調服務,把客戶的利益放在前面,更站在市場的高處。目前她有三大價值觀,第一是致力追求客戶的成功,第二是開發對公司及全世界都重要的發明,第三才是注重所有關係裡的信任和個人責任。


幫助別人,自己反得成全

企業其實面對非常殘酷的市場競爭,決策稍一錯誤,可能無法翻身。對於生存發展之道,要比非營利機構想得更深、探討得更多,對大環境的反應也更敏銳。

而所謂的企業責任,到底是一種為了達成公司目標,而身段更柔軟的蟄伏。還是為了理想,無怨無悔,不計代價的付出,都需要更長時間的檢視。但不管如何,如IBM般的模範企業,都用實際的行動表達了,只有客戶目標達成,公司的目標才能達成;只有客戶成功,公司才能成功;只有客戶卓越,公司才能更卓越;先幫助別人,自己反得成全。

1990年開始,IBM和非政府組織在世界各地合作,利用網路幫助學齡前及學齡兒童的教育。這項計劃在印度的推動比IBM在當地的事業發展還早。IBM在印度的員工發現,公司的全球目標和該國的利益都息息相關。

而在回教背景的埃及,IBM清一色的員工都是埃及人。退休員工也會幫助國家規劃發展資訊科技競爭策略。

當這些開發中的國家為了進步,考慮引進外資時,IBM雖仍被質疑為外國公司,可能有隱藏的意圖。但相關領域內,各國政府最早想到、最想要打交道,還是印象不錯、近在身旁的她!把當地國家社會的目標也納進公司的目標時,公司更佔據市場,更有競爭力!


把社區目標納進教會目標

企業面對長遠的挑戰,要牢牢的抓住核心價值,才能站穩腳步,不斷的發展。福音團體,先天的優點就是自己的核心價值都很清楚──往普天下傳福音,建立教會。這個核心,清楚到歷世歷代中沒有被稍稍的模糊過,也沒有人可以隨便移動。一個人只有信福音,才能得救,是此生最重要的事。基督徒也因這樣背起十字架,再困難的地方,既使犧牲生命都願意去!

目標要清楚,且時常對準!但怎麼達成?福音團體是否也學習企業,在不影響真理的情形下,把社區的需要結合在福音的目標中。福音團體不能只粗糙到不考慮社區的種種情形,單只要改變對方的信仰。這可能像在黑夜背著光,努力追逐自己的身影,卻越追越長、越遠。

企業讓教會學習的是,客戶成功了,本身才會成功。把社區的目標融進來,或把社區的目標放前面一點,教會比較容易達成自己的目標。這是戰略層面的擬定!戰略清楚了,才能產生細部的戰術,也才能達成目標。當然,要把社區目標當成教會的目標,要考慮本身的資源,量力而為!

我們還要克服一個敵人,還有越過一個陷阱。這個敵人是:很多熱心的基督徒只想從事直接和福音有關的事,而社區的事不一定直接和福音關聯。陷阱是:進入社區後,很多基督徒失去屬靈的動力,不知道如何從事直接的福音事工。注意社區的目標時,卻忘記了教會的核心目標。


結論

宣教目標最近的距離,可能不是直線。真誠待人,以社區利益為目標,更容易達成福音工作。當然,說、寫都很容易,實際仍要認真思考,付出代價的執行。

福音是永恆的使命!企業都看到、做到了,何況教會!


(本文曾刊登於基督教論壇報)

=== 請告訴我們您對本文讀後的回應 ===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