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鄉村的異同
鄉村和都市的界線從很多方面都逐漸模糊,特別物質生活。都市的電視、冰箱那麼大,鄉下也那麼大!都市的燈泡多亮,鄉下也那麼亮!道路硬體建設,差距更小。倒是鄉下沒有紅線、黃線,停車不是問題。另外,鄉下已不容易看到牛車。偶而看到,大都不是彎腰駝背的老農。而是一群穿著光鮮亮麗,載著墨鏡,拿著數位相機,身上還有幾張信用卡,到鄉村體驗休閒生活的都市人。
雖然物質拉近,但生活型態和文化水平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嘉義海邊養蚵人家,工作時間隨潮汐而變化,每天差一小時,起床也差一小時,月圓月缺,半個月為一個循環。辛勤工作,不一定有固定的收入。颱風季節,經常提心吊膽!
有時候,鄉民隱約覺得牧師這種工作不錯,一星期只上班半天,而且半天只演講30-40分,然後氣定神閒,等下週再出現。牧師用嘴巴工作,不像他們汗流滿面,才能糊口!我們家在雙胞胎出生後,變成五個孩子。也是傳道人的太太,在忙碌的服事之餘,傍晚推著嬰兒車到學校散步,許多辛苦工作的婦女經常一副羨慕和不解的神情:「怎麼有這麼好命的婦女,每天沒什麼事做,只是推著孩子出來散步?」
鄉村教會不同都市教會
教會設立就需要基本人力維持她的運作。對鄉村教會而言,先不談講道、查經、司琴、外展事工,單是帳就需要有人記;成人要進教會相對不容易,但最起碼的兒童事工總要有人經營;鄉下幅員遼闊,初期兒童還要開車出去載。要載,就要有司機;沒有週報也可以接受。但若要有,要有人會文書處理!其他的還很多,修繕、清潔…..等!
都市教會,這些相對比較不是問題,會友只要有意願,能力都做得到。鄉下的會友,多數教育程度偏低,經濟條件較弱。他們沒有佳形美容,沒有耀眼的社經地位,有時也不太有自信,整體而言就是弱勢。其實這些都是相對的,保羅對哥林多教會也說:「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林前一26-27)
投入服事不只需要意願,也需要時間。長時間在民間信仰下的鄉民,除了農曆初一、十五拜拜。他們的信仰實踐,大都是在個人切身的需要下,到廟裡燒香拜拜。【不定時又有特別需要】才到廟裡燒香拜拜,這差不多就是他們整個信仰的實踐。
但,成為基督徒卻不是這樣!要每日靈修、參加禱告會、小組、一對一造就,還要配搭其他的服事,一同建造教會,還有大使命。教會的確需要這樣,靈命才能提升起來,才有行動力,才能在艱難的環境中向前。只是對基層百姓,不論從宗教經驗,從生活需要,從時間、能力,教會的運作及需要都要重新認識,也需要加倍付出心力!
在需要時,請一個會友記帳,他可能問:「傳票是什麼?法院寄來的嗎?」請基層的會友接主日學老師,他可能又軟弱,又戰競的說:「以前最怕老師,實在不知道如何站在台前教學生!」邀請人帶敬拜,那個人卻覺得自己上不了檯面。
全職傳道人一手包辦這些瑣瑣碎碎的事不是問題,問題是還有多少時間可以開拓福音事工,牧養羊群?沒有同工,全職傳道人可以一生一世,在耶和華殿中只是記帳,卻沒有太多的奉獻;只是編美麗的週報,卻沒有會友;講動人的聖經故事,兒童卻是零零落落。既使忠心至死,前面看不到出路,再來有誰接棒?
自立、自養、自傳
鄉村的教會不能只是曇花一現,需要被建立,最終還要自立、自養、自傳。不論經濟條件、治理的能力、還有福音拓展,都需要人力。鄉村教會若只是為數不多的弱勢群體,維持基本運作都有困難,更奢談長遠的發展。當然教會是神的教會,神的工作不被限制;祂可以在沙漠開江流,在曠野開道路;可以在石頭中興起亞伯拉罕的子孫!
基層教會若傾向只牧養基層群體,理論上合理,現實上卻有困難。這就像要建立一間全部是老年人的教會,同質性高,需要也一致。不論負擔、愛心、憐憫,還有立論基礎都全備。問題是:誰來服事這群日漸衰微,行動逐漸不便的長者?教會如同企業,要生存下去,否則其餘都是空談。現實最終會修正理想!
因此,基層教會需要有中產階級人士。中產不只是台灣社會的穩定力量,也是鄉村教會的主要支撐。或許這些人不一定多,但他們有穩定工作、收入、休假,不需要常為明天而憂慮。有可能這些人在當地經營產業、養殖,或在附近的學校、郵局、鄉公所,或臨近的工業區工作。如何吸引這批人進教會,當然是福音工作者需要努力。進了教會,也需要訓練成為同工,一起配搭服事。
不失去理想
神看內心,不看外在。但,一般而言,這批有穩定工作的人,不論對信仰領受或委身程度都比較高,自然就成為教會所倚重的同工,成為教會牧養的重心,也成為教會決策和領導的中心。文化是人生活形態的累積!教會起初的目的很卑微,只求站穩腳步。但一不小心,時間一久,可能在基層弱勢社群中就形成中產階級文化的教會。
教會是一群神的子民,不分階層。基層和中產的分別是社會文化的觀察,不是神國的現象。不過當教會被形容是中產階級文化,也表達了這群體是一個偏向某種特質,雖不是刻意但隱約有排他性的群體。
現實的考量或許可讓教會暫時站穩腳步!但,現實的考量若沒有理想,容易變成機會主義。一旦失去理想,就成為沒有靈魂的團體。當教會不能與他周圍的百姓更多的互動,不再服事她周圍的百姓,已經成為一個內聚又封閉的團體,這必然也是萎縮、蕭條的開始。
一個值得深思的比喻:一個常發生海難的海灘,曾有一個簡陋的救生站。義務人員單薄,但很有救人的負擔!他們日夜守望海岸,救了很多人。慢慢小救生站有名起來,在眾人建議中成為立案的社會團體。許多知名團體投入金錢、人力。設備變好了,室內佈置也愈來愈漂亮。於是有人建議,不如顧用人來幫忙救生,這樣可以更放鬆欣賞上帝所創造的美麗海岸。後來,有人被救起來,弄髒了救生站。大部份的人因麻煩想停止救生活動。但,還有少數人堅持理想及目標,不過投票輸了。於是他們沿著岸邊設立自己的救生站。幾年過去了,出去設立的站,又變成了另一個社交團體,而新的救生站又不斷的成立,歷史不斷重演。那個海岸還是常有海難,只不過大部份的人都淹死了。
另一個挑戰
除了不失去理想,鄉村教會還有一個挑戰,如何留住人才,且鼓勵人才回流?下回再談!
(轉載自基督教論壇報334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