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5年起就不斷聽到台灣社會的生育率不斷降低,媒體出現醒目標題:【台灣生育率像自由落體!】(2005/06/25 聯合報)。相關的新名詞也不斷出現,【流浪教師】、【少子化】、【頂客族】。
生育率
人口變化是國家社會大事!從內政部的網站(http://www.moi.gov.tw/stat/)可以看到關於生育率和人口的統計報表。一般生育率(指某年每1,000名15-49歲婦女的活產嬰兒數)從1951的211下降到2008的31。而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指每個婦女在15-49歲間,平均的生育子女數),從1951的7.04位孩子一路下降到2008年的1.05。美國2008年有2.10,法國1.98,中國1.8,都高於台灣。而2005-2010世界平均每位婦女的總生育率是2.56。而到了2009年,台灣總生育率已經低於1位小孩,成為世界最低(維基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總和生育率)。
世界人口
到底一個國家的人口數多少才算適當?從比較宏觀的角度,1750年世界人口估計約有7億2800萬人。這是人類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才累積到這個數目。此後的200年,1750到了195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三倍以上,有24億(陳紹馨;<台灣人口的變遷與發展>;聯經出版;1979年5月,頁243)。著名作家湯瑪斯‧佛理曼說:「我出生那一年1953,世界人口26億8100萬。而聯合國預測到了2053年人口將達到90億!」(<世界又熱、又平、又擠>;天下文化出版;頁32-33)。
很明顯的,世界人口急遽增長是近300年來的事,遠遠勝過幾千年前的發展。對一個貧窮脆弱的國家,人口若增長過快,而人民的基本生活,如食物、住房、教育、就業、醫療,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容易引起社會的動盪。對生態,也一定帶來某種程度的破壞、污染。美國中情局緊緊掌握世界各國人口狀況,他們認為:「現在全球最令人憂心的趨勢不是恐怖主義,而是人口問題。」(頁34)。
台灣人口與結構
而台灣1905年的總人口是303萬9千,1962年是1157萬4942人,1986年1950萬9082人,2009年有2311萬9772人。經建會預估到了2026總人口數為2383萬7000人。台灣人口大量增加也是在1940-1984之間。目前雖然生育率降低,但總人口數仍緩慢成長。
其實1984年台灣婦女平均總生育率就低於人口替代水準的2.1人。25年來,人口還未形成負成長,主要是醫療進步造成的死亡率降低及平均壽命的延長。這樣的社會,人口結構已偏向高齡,這是許多社會學者提出更需注意的現象!一個70%都是老人的社會和一個70%青壯人口的社會很不一樣。
台灣雖然人口密度高,但不是貧窮脆弱的國家。當然,環保和節能減碳仍需更多努力!但,醫療不錯,有世界爭相學習的健保制度;教育機會也足夠,反倒是有過度擴張,卻招不到學生,面臨關門的大學;糧食方面,目前政府鼓勵土地休耕,可見糧食來源還可以掌握。
2300萬人口應該還好!但人口老化,有生產力的青壯人口減少,社會福利支出將相形沈重!而國家長遠的經濟發展,也將缺少競爭力!因此,經建會緊盯著生育率,目前每二年就做一次中長期的人口推估。學齡人口方面,進入國小、國中及大學的6歲、12歲及18歲的人數,未來十年將減少16%、36%與9%;未來20年內將減少22%、37%及38%;也就是20年後,大學生將減少近四成(經濟日報/2008.09.18)。
因生育率長期下降,不只人口老化,零成長、負成長是早晚的事。最近內政部認為:「台灣社會面臨空前未有的嚴峻的挑戰...........」!為了提高生育率,用百萬獎金徵求鼓勵生育標語,各縣市也相繼提出生育津貼。台北市大手筆的提出【助妳好孕】獎勵計劃:明年(2011)起,只要是市民每胎獎勵二萬元。所得稅率12%(含)以下的家庭,5歲以下兒童,提供每月2,500元的育兒津貼。還有國民教育延伸到大班,補助5歲幼兒入學。
這有沒有效,仍需觀察!但生育率降低的核心問題在那裡?
三個太多!
過去幾年我有認識兩個家庭。這二家有二個孩子後,再懷第三胎。當事人面對的內在掙扎不說,反倒周遭的親人朋友不斷施予強大壓力,希望把孩子拿掉。原因是育兒成本太高,養不起!
這讓我體會到除了育兒代價太高,也顯示墮胎的普遍,可以這樣公然鼓勵。還有,除了當事人自主性的決定外,外界有太多潛在的壓抑因素。21世紀台灣社會的生育邊界輪廓已經很清晰,就是0-2位小孩。平均而言,三個孩子已經超越可以容忍的社會邊界,多到可以插手的人都看不下去了。
教育與工作因素
教育程度提升,就學年限延長,都提高了結婚年齡。結婚年齡提高,生育年齡必須往後延長,對婦女實質生育年限,產生不可抗拒的壓縮。1990年以前,25-29歲間的生育率都高於30-34歲2-3倍。1990以後逐漸縮小差距,2008年30-34歲的生育率開始多於25-29歲。形勢已經很清楚,30-34歲已經取代25-29歲,成為婦女生育的高峰期。
台灣社會現在還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為自我意識的提升,男女工作平等,離婚率愈來愈高,年輕人對進入婚姻愈來愈沒有把握。加上一職難求,即使結婚也忙於工作,不管是需要一份穩定工作以應付各種開支,還是追求成就感,或上司的要求。只要投入職場,很多人沒有心力再應付生育的事。工作不再是為了建立一個穩定美滿的家庭生活。工作本身就是生活的重心,家庭跌落於邊陲,生育是無法負荷的期待!
DINK
在寫這篇文稿之前,多少聽過【頂客族】,但我對內涵並不十分清楚。今天早上刻意問我剛要上學的18歲兒子:「知道頂客族嗎?」
他連眉頭都沒皺一下:「雙薪,沒有小孩!」
我又問:「英文呢?」
他又很快回答:「DINK, 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
這是一個簡單的抽樣測驗,結果是從西方進口的【頂客族】,在台灣已經有一定的知名度,大家耳熟能詳。
程度高,意願低
現代社會養兒育女需要有很多條件配合,代價不少。健康的因素,經濟的考量,教育制度,社會安全,還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因素。也有很多人很想有孩子,用盡方法,嘗盡苦頭,就是不能如願。
但是也有人可以生育,有能力扶養,卻覺得太辛苦。人生要自由自在的享受,生命怎可被將來不可期待的兒女綁住,而失去許多的色彩?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過去帶來社會相對穩定的中產階級,是生育率較低的一群。台灣的都會區普遍低於鄉鎮。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1.1時,還有9個原住民的鄉高於2。中國的總生育率1.8,世博舉辨城市──繁華的上海卻只有0.8。 經濟愈發達,教育程度愈高,社會愈自由,生育率卻愈低。
價值體系
很多頂客族規劃45-50歲可以退休,然後遊山玩水,四處旅行,這是值得追求的人生。政府各項獎勵津貼,對經濟有困難的人或有刺激作用。但,中產階級對於生育主要在於價值的考量,不是經濟。幾千、幾萬元動搖不了他們的價值體系。
這樣的價值體系不是那麼容易形成,一旦形成也不是那麼容易改變。人口和生育率也是一樣,不是短時間的政策可以立竿見影。就像大船進入小港,無法加速,也無法大幅度的轉彎,只能在有限的航道緩緩前行。
還有,生育牽涉到太多的因素,無法簡單劃一道界線,那一邊是對?是好?生命的意義在很多範疇都可以豐盛的經歷,不一定要進入婚姻,或生兒育女。聖經肯定單身是一種恩賜,而且不是很多人都可以有的一種恩賜。
但是在享樂主義影響下的價值體系,社會趨向個人自我窄化的思考,基督徒卻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生命不是在建構一個屬於自己安穩舒適的環境。生命在於付出,在於背起十字架跟隨主。生命包含某種程度的犧牲。沒有犧牲,生命不完整。有這樣的認知,基督徒對於生育,對於培養敬虔的後代,特別是社會上都覺得要鼓勵生育時,絕對是可以期待的!
回教的復興
鼓勵生育,還有一個說得通的理由:宣教、傳福音是基督徒的大使命。推動福音工作需要百般的智慧,可以有很多策略、創意和管道。但鼓勵基督徒生育也是一個重要的福音策略。
回教世界現在靠人口成長在擴張版圖。美國知名的已故政治學者杭亭頓說:「回教復興是受1970年代油價上揚刺激和點燃,很多回教國家財富和權勢大增……油價上漲的動力在1980年代消退,但人口成長是一股持續的力量。……回教復興同樣是由驚人的人口成長率推波助瀾。回教國家,尤其是巴爾幹半島、北非和中亞的人口成長,比鄰近的國家甚至全世界都可觀。在1965~1990年間,地球上總人口年成長率達1.85%。 在回教社會,成長率幾乎永遠都超過2%,並經常衝上2.5%,偶爾更飆上3%以上……回教徒在1980佔世界人口的18%,公元2000年可能上漲到20%,到公元2025年,更可能攀升30%」 (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聯經出版,頁149-150)。這種人口帶出的緩慢成長力量很可觀!
談到鼓勵生育,不是要生很多。社會上普遍一個,我們生二個。社會平均二個,我們三個。當社會普遍不願生育時,基督徒較高的生育率會帶來更高的邊際效用,產生深遠的影響。25年算一個世代,75年就有三個世代。這種自然增長,對基督徒信主比例會有明顯的提升。
服事也是宣教
再回到之前提到的二個家庭。目前這二家都有三個孩子,在一陣辛苦後,第三個孩子帶給他們不少歡樂,也豐富他們生命的內涵,這不是物質生活可以取代。
神量給每一個人不一樣,也不一定給我們兒女!我們也有各種自由選擇。若神賜給我們兒女,這是寶貴的屬靈產業,是神的託付。基督徒可以把生兒育女當成重要的屬靈目標,是服事,是福音工作,也是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