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50期 >
2000年6月
前進鄉村  
      陳文逸

 

四月到五月在北美各地傳遞鄉村福音事工時,一個意念不時的浮現腦中:『外出的二個半月中,如果教會的事工能順利的運作,繼續成長。弟兄姊妹能承擔服事,彼此扶持。我們家庭就再到離現有工作區一個小時以內,沒有教會的地方再開始一個工作區。』一方面開設新的據點,車程一小時以內,初期還可就近回來幫忙,另一方面多鼓勵兄姊起來承接事奉。電話中和太太提到這件事,過了幾天她說:『大家都覺得你衝得太快了。』或許教會的情況還不允許,但心中不時有種禾場廣大,工人在那裡的催逼!

一九九九年底最新的台灣教勢報告出爐,現基督徒人口為2.6%(這包括原住民約有35~40%,及高知識份子中有5%),比去年略增0.1%。但整體主日聚會人數還不到會友人數的一半(約46.58%)。如果以主日出席聚會的人數來算,基督徒比率只有1.2%。而台灣仍有台北縣坪林鄉,雲林縣大埤鄉,台南縣龍崎鄉,彰化縣線西鄉,澎湖縣湖西鄉沒有教會。而彰化、雲林、嘉義、台南四縣都是一萬人才有一間教會。而台北卻有656所教會,高雄有261所教會。長久以來,基督徒人口增長,趕不上總人口的成長【基督教論壇1795期/2000/5/2】。

年復一年,面對這些數字,教會從驚訝、不滿意到漸漸認為是一個不得不接受且不容易改變的事實。反觀深層影響台灣社會的民間宗教,許多人寄望教育程度提昇,科技高度發展,理性力量抬頭時,它會衰微。然而沒有,就拿前陣子大甲媽祖遊行而言,還驚動聯合報用社論來評論這次的活動:「人潮綿延長達七公里,湧入十數萬善男信女,造成台中縣沿海各鄉鎮交通幾乎癱瘓的大甲媽祖回鑾安座大典,於四月十六日晚間落幕,為八天七夜的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劃下句點。據初步估計,光是十六日安座大典相關活動,以及大甲鎮當天家家戶戶辦桌花費,最少就支出三億新台幣。如此勞師動眾的宗教支出,以往多半會被認為是浪費。然而實際的狀況是:民眾爭相「卡位」,趴在媽祖神轎經過路線,試圖從神轎下鑽過,新港奉天宮祝壽大典結束後,民眾搶著拔取祭拜過的豬毛,媽祖回鑾安座時,眾人更是爭相觸摸媽祖神像,希望獲得媽祖的庇佑。這些盛況在在顯示,民間信仰在台灣存著相當的『群眾基礎』。」【2000/04/19/聯合報社論】。

這些民間信仰活動一年比一年盛大,它漸漸跳脫傳統的廟會活動,在政府及民間文化團體同心合力的宣揚下,變成一種民俗社會的活動,甚至提升到文化的活動。前陣子台南市政府也在擴大辦理『府城迓媽祖』。幾位牧師前往關切,市長及文化局長就說:「這個活動在於進一步提升民間信仰的素質,例如過去抬媽祖神轎者,都屬低階級,這次抬轎特別找大學生擔任,就是提升廟會文化。在市府前樹立千里眼、順風耳神像等,是以文化及藝術著眼,外界不宜用宗教觀點解讀。」【基督教論壇1794期/2000/4/28】。

談到文化,教會是最吃虧的,總被認為是外來的。而民間信仰仗著文化的養料,繼續深層的腐蝕民間社會底層。目前政府和很多民間文化團體挖空心思在找文化的根,找到的東西很多是和民間信仰有關的事物。台灣的根部在鄉村,而鄉村卻是民間信仰的發源地。從屬靈的角度,根部已經在腐爛,上面豈能長出好的枝葉來。台灣的福音工作這麼辛苦,十年來沒有太大的進展,有很多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教會忽略基層的福音工作,台灣教會大都是中產階級以上的教會,我們有向中產階級傳福音的動力和經驗,較少有向基層傳福音的動力和經驗。特別投入的時間長,看到的果效少,就令人卻步了。

五月初在舊金山矽谷(Silicon Valley)和一位從事軟體設計的弟兄交談。他說:『矽谷是電腦重鎮,華人第一代的移民,有些人努力可以在硬體上創業成功。但在軟體發展上,因缺少語言及文化上的創造性敏銳,很難與美國人發展的軟體競爭。但第二代就不一樣了,他們經過美國主流社會文化的沈浸,可以辨得到,甚至進入行銷的體系…』。

永恆的福音事業何嘗不是如此呢?民間信仰在文化底層的佔據、影響,不是一朝一夕,福音工作豈可急功近利?初到漁村工作時,村民還開玩笑的說:『慢慢來,廟已經在此三百年了,您們才來三年…』。福音工作需要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大量的禱告,需要奔走,需要呼喊,更需要有人像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然後結出千百倍的子粒。需要有人像鹽一樣,加在湯裡面,溶化,然後湯就有味道了。還是那個長久以來的呼籲,鄉村福音工作需要更多的人投入,讓福音去影響異教的社會文化,去改變整個福音的土質,然後攻城掠地。在流淚撒種之後,享受歡呼收割。然而誰肯為主去呢?

士師記不斷的重複一句話:「當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也不斷的重複同樣的歷史─以色列人遠遠離棄神,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去敬拜服事外邦的神。耶和華就興起外邦的敵人來管轄他們。以色列人很痛苦就呼求神,神心生憐憫就興起一個士師來拯救他們。然後太平舒服的日子過不了多久,又離開耶和華去拜外邦的偶像,神又興起一個外邦來審判他們,他們痛苦後又呼求神,耶和華又興起一位士師來拯救他們。這樣反覆不能記取教訓,不知道經過幾個世代。士師記的最後一章,最後一節還是用「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二十一25)做為整卷書的結束。神沒有忘記那一個黑暗的時代,但是人的心在那裡?可以被神差遣去改變人心的人在那裡呢?

士師記再來就是路得記。基本上路得記還是整個士師時代中的一個插曲。路得記過了就是撒母耳記。第一章就講到哈拿的禱告。她因為沒有孩子,常受對頭的欺負,而心理愁苦。有一年上聖殿獻祭時,喃喃自語流淚禱告許久,祭司以利還以為她是不正經的女人,喝醉酒。她禱告說:「萬軍之耶和華阿!你若垂顧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賜我一個兒子,我必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不用剃頭刀剃他的頭。」(撒上一11)就是這樣一個心願,一個禱告,一個沒有後悔的奉獻,和神的心意相結合。撒母耳可以被神興起,並結束整個黑暗的士師時代。聖經說:「撒母耳長大了,耶和華與他同在,使他所說的話,一句都不落空。」(撒上三19)撒母耳忠心傳講神的話。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痛悔尋求耶和華(撒上七2)。

「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糟;以色列卻不認識,我的民卻不留意。」(賽一3)。在這個時候,更需要把福音的種子,栽種在民間信仰深層綑綁的鄉村。更需要有人到他們中間,傳講神的話,活出另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我們相信,若有人願像五餅二魚般的獻上,神就可以使用。聖靈可以透過一個人復興一個時代的信仰,不然滴水照樣可以穿石。

鄉福會繼續前進,開拓新的工作區。就像約書亞記的開場白。上帝對約書亞說:「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書一2~3)。願神興起更多的人,一起支取這樣的應許。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