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民國七十一年,有位麟洛的年青人去台北看他的老師-張國耀牧師說:「基督教在我們麟洛都沒有辦法生根」。原來三十年前有兩個差會,先後在麟洛開拓,結果一個賣了,另一個關了,麟洛鄉人就以沒有教會為榮。張牧師聽後很扎心,開始迫切為此地禱告,並準備進修年結束後前往麟洛開拓,但神卻另有安排,在七四年的後半年感動早期鄉福的總幹事陳昌和牧師夫婦(那時他們在滿州已邁入第三年)。聽聞此事後,也開始為麟洛禱告。過了半年,有各方面的印證,覺得神的時候到了,就把滿州的工作交給其他同工牧養,於是陳牧師一家四口及張美吟傳道來到麟洛開始福音工作。七五年四月初一開始第一次聚會,是一個禱告聚會,參加的還有帶職的曾勝豐老師夫婦,及當地的陳明珠小妹妹(他們現在都是神職人員)。
那年七月我從神學院畢業,陳牧師夫婦積極地多次找我,說實在話要我到任何鄉下都可以,唯獨麟洛離家太近,頗為掙扎。當我還在台北時,探詢家人對我要去麟洛傳道有何看法?結果家人警告:「最好不要破壞別人的信仰,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若要傳,往閩南地區去傳,千萬不要去客家庄。」這樣的反應讓我手腳發軟。跟神談判時,神很清楚指示:「往你的族群去為我作見證」,我只有順服,把自己的意願,家人的想法,都放下來,仰望神的憐憫和幫助,一步一步走過來。
接觸鄉民
一、福音隊鬆土
早期的開拓事工,利用暑假期間接受國內外教會組福音隊前來,做逐家探訪工作,這樣持續了三年之久。後來因全職同工只有我一人,於是改變策略,深覺當地的弟兄姊妹必須被建立起來,福音只靠別人來傳,終非長久之計。於是開始不著痕跡的帶他們去作見證,我說前半段,後半段由他們說,重要的是兄姊的信仰也因此被堅固起來。
二、跟進探訪工作
福音隊留下的名單,不斷去探訪關懷,進一步了解,並建立友誼。有時探訪一個人,卻多增加認識了四、五個人。
三、利用節慶舉行佈道會
我們曾用電影、客家詩歌、紙影戲接觸民眾,但效果不大,因八點檔連續劇及夏季豪雨都阻擋人來。
四、與醫院、學校配搭
屏基院牧部很有心常轉介慕道病友給我們探訪,諸多名單中真正有回應的也不多,只有三位來到教會接受牧養。另外,我們也曾在國中成立學生團契,及參與得勝課程,但因許多人為因素,也無法做出甚麼成果。
五、接觸兒童
1、尋找合適的兒童據點,固定去教唱詩歌、講福音故事及遊戲等。(早期曾在榕樹下、橋邊、活動中心與小朋友相約,真的好快樂!)
2、因著客觀環境改變,孩子們下課後就被送往『吉的堡』安親班、『長頸鹿』美語班、或家庭式安親班,兒童工作很快被瓦解,於是只好去安親班爭取週休二日辦活動、暑期活動、聖誕節活動,由教會主導,並提供茶點。感謝主,無論如何,主總是為我們開另一扇門,可以繼續向兒童佈道。
3、利用週三下午不上課,教會開辦課業輔導班,目前有位五專學生願意來協助,他自己也得激勵。
六、接觸青少年
每次福音隊來,總會吸引許多青少年人,他們多少存著好奇心理,知道福音隊來自美國或香港,那段時間他們來得很殷勤,福音隊走了,他們也不來了,我們繼續跟進時,熱度已冷卻下來,面對升學壓力及家人反對,也只有把信仰擺一邊了。
雖青少年的流動性很大,但神仍然給很多機會接觸年輕人,有機會做很多個人工作,並找尋渴慕研讀聖經之人,教導他們讀經,目前有一位鄭姊妹開始來操練帶領。
七、接觸老人
每當用母語向老人家噓寒問暖,他們都好快樂,但一提到基督教臉色就變了。雖然如此,日子久了,她們也感受到我們的和善,態度也改變好多,因著長期的關懷,五年、七年後他們就信了。這過程真是夠磨人耐心的,若非出於神,人無法成就這樣的事。
八、社區生活講座
這些年我們曾在教會及村裡活動中心舉辦以服務社區為主的健康生活講座和親職教育講座,為教會建立了美好形象,也因著鄰近弟兄姊妹的協助才能順利進行。
九、郊遊活動
讓未信的家人或朋友有機會接觸教會,在互動中打破僵局,促進彼此的了解,也藉此澄清他們對基督教的錯誤認識。
十、留意馬路消息
記憶中,有六位兄姊是在病危中接受福音決志,並且真正信主,雖然他們都已安息主懷,但仍是幸運的,因能聽到福音,罪得赦免。
教會經營的原則及目標
在個人及工作生涯中,每天都要面臨問題和挑戰,除了禱告,也不斷吸取別人的經驗,一步一步被修正,就這樣走過了十四個年頭。這當中我訂定原則目標,幫助我知道要把羊帶往何處?
一、與神、家人、肢體、鄰居建立和好關係
一個人與神和好後,必須去解怨,尤其是家人,先與家人和好,才能與別人和好。一些人在家不好,在教會很好,不愛家人,只愛外人,都是虛假的。所以鼓勵!兄姊一起來面對人際關係。感謝主,當人願意謙卑下來,神開始醫治釋放從家庭來的傷害,父母勇敢向兒女認錯,當破壞的關係被修復,對神的讚美和敬拜也不同了,教會的屬靈空氣也不同了。若心中毒根不拔除,服事時也是污染了他人,所以我自己也常去面對神,求神鑑察我的心思意念。
二、訓練信徒讀經、禱告、作見證、行道
三、挖掘兄姊屬靈恩賜,並安排機會操練
四、建立核心同工
經過九年,從當中找出穩定信徒擔任教會工作:靈修、關懷、財務、聯絡、行政文書、音樂、訓練等。
五、支持宣教福音事工,並配搭鄰近福音工作
教會於七十六年起認領兩個福音機構,直至八十八年增至十四個福音機構(包括宣教士、神學院等)。因施比受更為有福,鼓勵兄姊投資天國事業,他們也極其樂意。鄰近的監獄福音工作、沐恩之家戒毒中心、屏東基督教醫院、羅藤園,常常提供我們操練寶劍的機會。在神的國裡一起前進,一起成長。
六、邁向自立自養
八十七年麟洛教會終於完成購屋計劃,有七年多的時間,我們住的是恩典屋,嘉基翁瑞亨院長夫婦免費提供我們使用,並陪伴我們在基督裡一起成長,讓兄姊認定這是他們心靈的家,有付出,就會珍惜。
八十九年,時機成熟,教會決定按照鄉福所訂標準承擔起傳道人生活費,雖對外奉獻因而減少,但深信不久的將來,我們仍能在神國需要上多多奉獻。
七、成立急難救助金幫助需要者
1、先從信徒家庭著手。
2、幫助清寒學生(請民眾服務社或村長提供)。
3、普世性災難:如饑餓三十、九二一賑災、印度兒童之家等。
八、組福音隊進攻鄰近客家庄
有許多未得之地,是一大片禾田。這是我心頭的一個負擔,希望當地信徒起來向自己的族群傳福音,這是義不容辭的事。感謝主,有些人開始動了。求神的大能充滿我們。
九、建立教會紀律訓誡(參太十八15~17,主的訓誨,和保羅書信)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教會也要規規矩矩按著秩序行,如此才能蒙神賜福。
十、不斷開發兒童、青少年、社青的工作
十一、認領社區
鼓勵信徒認領自己所住的地方,看自己如同宣教士。目前有四位認真執行,但也常常灰心,因為實在太難了。
十二、全家歸主,同心事奉
藉聚餐、野外活動,增加彼此認識,讓人看見基督徒生命的不同。
面對的困難
一、族群包袱
表面上麟洛居民的生活型態是邁入都市化,但傳統文化是堅固的營壘,住久了才知道每個村都有家族性的大本營,如邱氏、徐氏、陳氏、謝氏、曾氏、劉氏、林氏、宋氏、馮氏等。所以一個人信主等於背叛一個家族,怕被孤立,不認同是最大的障礙,所以來教會的弟兄姊妹不是小姓人家就是從外地嫁過來,或搬遷來的。也許這現象再過十年會有所改觀,因為下一代愈來愈反傳統,這是困難中的盼望。
二、生命與知識不成正比
很多時候神為我們開了門,但因膽怯軟弱,沒跟上神的腳步,以致失去很多機會。因此傳道人的異象如何成為弟兄姊妹的,這也是極大的學習忍耐及等候。
三、師資嚴重缺乏
無論青少年、社青、兒童都要有固定的師資幫助、輔導,若輔導常常更換,也很難長久。過去有短宣、神學生來幫助一年或一學期,他們撤出後,工作還是落在我身上。
教會的未來
記得魏德凱牧師曾與鄉福同工們分享一段聖經話語,他說:神不會關心台灣銀行存了多少錢?但祂必定關心教會,因為這是祂的工作,祂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行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10)。因此,回顧以往到如今,都看見神的手在推動。雖然我會軟弱,但祂以剛強代替我的軟弱。我會失敗,但神永不失敗。我會失信,神永不失信。
曾有同工問我,若能重新再來,你會怎樣?我想了很久,只有一個答案,照著主要我做的去做就是了。
【後記: 歡迎觀看 「溫盡滿牧師1992年的見證分享」, 溫牧師見證 神對她的呼召下鄉, 以及個人在屏東麟洛一個以沒有基督教會為傲的鄉村傳揚福音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