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136期 >
1999年4月
在基層忠心守望
      陳文逸

 

幾年前,有一通南部來的緊急電話,告訴當時還在神學院唸書的我,教會牧師要離開,希望我能回鄉下。一時不知如何(也是不忍)回絕。

神學院畢業時,有機會到台東縣,海拔約一千公尺的高地旅遊。有位當地教會的弟兄說:「我們傳道人三年任期到了,就要離開了,不知要再等多久才有人會來!」


異動過於頻繁

鄉村教會傳道人異動頻繁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到處都缺傳道人。

其實異動是很正常的,有人異動是有神清楚的帶領,為了更遠大的異象。有人是為了療傷止痛,也有人為了教會的好處。異動就像打開一扇亮麗的窗戶,讓對方和自己都有機會吸到新鮮空氣,聽到蟲鳴鳥叫。但是,鄉村傳道人異動過於頻繁,只有出去,沒有進來的,卻是一種不正常現象。

造成這個現象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鄉村沒有遠景,長久服事加上苦心經營卻不見果像,沒有果效就沒有成就感。鄉村傳道人在服事心志上大致不會有問題,但一個人可以吃別人不能吃的苦,耐別人不能耐的勞,卻不能長久經歷不到自我實現。

四十年來,國家政策以犧牲農業、扶植工商業的結果,造成農業在整體經濟總產值中只佔不到百分之三的比例。孩子是長大了,母親的奶水卻也吸乾了。城鄉差距不斷的拉大,人口持續的外流,更使農村像長期失血般的逐漸枯萎。從人的角度來看,鄉村教會是不會有甚麼光明燦爛的遠景了。

另外,鄉民是生活在一個緊密的社群結構中,一個看不見卻像鋼鐵般堅硬的結構。在這個群體中,他們有自己的位置。也在當中被肯定。一切價值判斷和現實情感的需要都依附這群體,並從這群體得到供應。【註一】


鄉村福音事工的困境

鄉民信主不像知識份子或中產階級是自己可以決定的,頂多是整個家庭一起決定。鄉民所需面對的是整個村莊、整個社群。若有人膽敢信主,加入教會,他必須從原來的社群結構分離出來,進到另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教會系統。他必須與原來的體系劃清界線,也被原來體系孤立。

撇開故意敵擋福音、心裡剛硬的人不談,即使有人看穿民間偶像崇拜的虛假,他還是站在安全的位置觀望,等候村子中有更多不怕死的人進到教會,他才尾隨著進到教會,否則他不敢違抗整個社群原來的信仰體系。這些因素使福音工作有它的困難。當然每個地方、不同的階層,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與挑戰。

鄉下傳道人在缺少同工、勢單力薄、長期資源不足的情況下,身心疲憊,日久又見不到果效,一點成就感也沒有,難免掛冠求去。

但是為什麼看不見果效,就覺得沒有成就感,就懷疑自己的位置對不對、值不值得繼續投入?莫非我們以「果效」做為服事的根基?是不是有一種價值體系在潛意識中支配我們,或者整體教會大環境用這種價值體系要求我們,「看得見的果效」、「響叮噹的數字」、「教會的增長」才是唯一討神喜悅的標準?


數字不是重點

主在失羊的比喻中說:「你們中間誰有一百隻羊,失去一隻,不把這九十九隻撇在曠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著呢?」﹝路十五4﹞。主耶穌不是認為一百隻羊比九十九隻還好,所以去找尋迷失的羊,好湊到一百隻。祂乃是把九十九隻完全撇在曠野,去找尋唯一迷失的羊,「找著了……比為那沒有迷失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太十八13﹞。主看重一個罪人的悔改,甚於九十九個不肯悔改、自以為義的人。

同樣的,在教會,主是喜悅一個真正悔改的罪人,甚於多數不肯悔改的基督徒。主不是稱讚那投兩個小錢的寡婦比眾人投的都還多嗎?在僕人的比喻中﹝參太二十五14~30節﹞主沒有多誇讚那賺五千兩銀子的,兩千兩和五千兩,都得同樣的稱讚和賞賜。

在福音的亮光中,我們看見數字不是主耶穌的重點,祂看重的是真誠悔改的心和僕人對主人的忠心。而我們常常把數字當成標準尺度,刻在心裡,用來衡量自己或別人的服事。

在往耶路撒冷的路上,主不斷告訴門徒,祂要被賣,然而真正想跟隨祂的人,要捨己,天天背起十字架﹝參路九23﹞。這些話門徒都聽不進去,只顧爭論誰最大,一直到最後晚餐桌上還在爭論,主總是諄諄的教導他們:「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佣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必作眾人的僕人。」(可十35~45;路二十二24~30)。其實主耶穌是告訴他們,在祂的價值體系裡,那些最高貴、最成功、應得大賞賜的人,是那些最謙卑、最能捨己俯就卑微的人。

不錯,自我實現和成就感是人性中最高層次的需求,所以門徒個懷鬼胎,彼此爭論誰為大,就像世界上的人誰都想比別人高出一個頭,就像傳道人整個生活中心,就是努力爭取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一個可以擺得出來的教會。有時候,「教會增長」像一頂大帽子,外面印著「神得榮耀」,蓋住裡面傳道人的虛榮。在十字架上面,傳道人還在找尋人的肯定和響亮的掌聲。

這樣講,絕對不是要否定量的成長,不是刻意用經文來搪塞,做因懶散而不增長的藉口,而自欺欺人﹝當然騙不了神﹞。增長是好事,有誰不因服事有果效而歡喜?大使命不是要我們往普天下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嗎?保羅常經憂患,受盡苦難,為的不是要領人歸主嗎?盼望神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教會,巴不得神的教會大大增長,祂的名被高舉。

但是,如果以「數字」完全等同於「神的心意」,以看得見的果效為唯一討神喜悅的條件,作為自己服事是否成功的標準,這樣,離開聖經真理已經很遠了。

該是我們調整價值體系的時候了。當世界向我們招手,要我們學著追求成功、卓越,不斷超越自己時,基督徒要以捨己、降卑、走十字架道路來回應,來做為真正的自我實現。【註2】


需要彼得,也需要耶利米

肯得休斯夫婦在《走出成功的陰影》一書中說:「上帝從沒要求人要成功,祂只要求人要忠心。」當我們捨己,主比我們更徹底的捨己;當我們忠心,祂比我們更忠心;當我們看重祂,祂更看重我們。祂要祝福我們的擺上,祂可以使教會增長。即或不然,神也看我們為尊為貴。不是因為教會要增長,所以選擇忠心,定意捨己,而是我們立了志向要討神的喜悅﹝林後五9﹞。

這個世代有人會像保羅一樣開疆闢土,攪亂天下;也會有人像西面,又公義,又敬虔,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然後心滿意足,安然去世﹝路二25~30﹞。

這世代需要有人像彼得一樣,講道大有能力,令人扎心,一次就能使幾千人信主;也可能有人會像司提反,講道卻惹來殺身之禍;有人要像耶利米一樣,蒙神清楚呼召,向一群硬著頸項、不肯悔改、又即將被擄的百姓說話,雖有神應許同在,卻沒人理睬,遭致棄絕,受盡羞辱,最後潦倒死在他鄉。

以上願與在基層、在鄉村忠心,常以頭為水、以眼為淚的泉源的傳道人共勉﹝耶九1﹞。


【註解】

【註1】詳述請參照《鄉福簡訊71期》:「認識鄉民與福音需要」。

【註2】保羅說:「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六14﹞一個被釘死的人其實沒有所謂的自我實現,若有,就應該用捨己做基督徒的自我實現。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