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79期 >
1994年7月
與主連結(上)
       魏德凱        翻譯:吳碧霜

 

 

「你們要常在我裡面,我也常在你們裡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樹上,自己就不能結果子;你們若不常在我裡面,也是這樣。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常在我裡面的,我也常在他裡面,這人就多結果子;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做甚麼。」(約十五4-5)

當我們的主耶穌開始為人醫病並行神蹟時,跟隨祂的群眾就愈來愈多,但是當祂較多談到作門徒的代價時,群眾就開始離去,尤其是在主耶穌離世前的幾個月(當時祂受到極大的反對),約翰在福音書上這樣描述:「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約六66)「因為連他的弟兄說這話,是因為不信他。」(約七5)這期間主耶穌的生命也受到極大的威脅。在主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裡復活後,群眾再度短暫的擁向祂,因為這緣故祭司長「商議連拉撒路也要殺了。」(約十二10)在主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時,群眾再度出來迎接祂,因為他們以為主耶穌是要進入耶路撒冷為王,並救他們脫離羅馬的統治,但當他們發現主耶穌並沒有要在地上建立王國,一個禮拜之內他們就背向著祂,並將祂釘十字架。約翰寫著說:「他雖然在他們面前行了許多神蹟,他們還是不信他。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說:主啊,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主的膀臂向誰顯露呢?」(「約十二37-38)

在耶路撒冷慶祝住棚節,而節期快結束時,主耶穌發出祂最美麗、最鼓舞人的邀請:「節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穌站著高聲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耶穌這話是指著信他之人要受聖靈說的。」(約七37-39)

「耶穌站著高聲說」強調了祂要說的話是重要的,因此這一章將仔細地分析主耶穌這裡所說的每一句話。

人若渴了

因著主耶穌的慈愛憐憫,祂醫治了許多人肉體上的疾病,替人趕鬼,然而祂內心最渴望的卻是要將「新的生命」帶入他們的心中,在此之前一年左右,祂也曾發出類似的邀請:「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太十一28-30)

主耶穌不需要向他們發出來到祂面前病體得醫治的邀請,因為他們都已經知道祂能醫治肉體的疾病,甚至主耶穌常常被眾多的病人包圍,因此只要他們肉體有病痛,自然就會來找主耶穌。但是他們心靈的需要似乎不那麼現實,也不那麼急切,然而主耶穌卻發出了這樣的邀請:「凡口渴的,可以到我這裡來喝。」祂知道群眾當中有些人心靈未得滿足。

除非一個人感到心靈饑渴,否則他是不可能在生活中尋求改變的,尤其是當改變需要付上代價時,那就更難叫他接受改變的建議了。只有那饑渴、不滿足的人,才渴望獲得某些更好的東西。在此我們要再一次思考主耶穌在住棚節最末一日,邀請說:「人若渴了,可以到祂這裡來喝」的意義。住棚節又叫收割節,是在一年秋收之後,有八天的節期,他們用樹枝支搭棚子住在裡面,意紀念祖先在埃及為奴的那段艱辛歲月,但在節期當中他們也吃喝豐盛的收成,以表明如今他們所享有的,是比在埃及地更好的東西。在吃喝歡樂節期當中,主耶穌卻站起來說:「人若渴了……。」這似乎與當時的情景不相稱,因為他們已經舉行了七天豐盛宴席而第八天正是他們歡樂的高潮,在此情況下還會有甚麼「更好的」東西可以給他們呢?這整個節期的目的,就是要表明,如今他們比起在埃及的日子是豐盛多了;他們已脫離了為奴的地位,也有相當不錯的物產,主耶穌也醫治了他們大部份人的疾病,他們還會有甚麼渴求的呢?儘管如此,主耶穌卻知道他們當中仍有少數的人感到饑渴,這個邀請就是為這少數的人發出的,祂要向這少數的人介紹一種充滿屬靈果子的豐盛生活,會有活水的江河從他們腹中流出。

主耶穌要他們從「好的」生活走向「更好的」生活,至終達到「最好的」生活。他們所擁有的物質是「好的」,但主耶穌要介紹的屬靈生命是「更好的」,至終從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是「最好的」。

如果身為基督徒的我們習慣於貧瘠枯乾的屬靈生命,就有如那群慶祝住棚節的百姓,單單滿足於物質的豐盛,並在物質豐盛中享受著歡樂與遊戲。貧瘠枯乾的屬靈生命使我想起南加州枯乾的河床,那是我成長的地方,那裡的河床只有乾燥的泥沙和砂礫,那裡的居民都很習慣這種乾燥的情形,那些河床也就成為他們遊戲和野餐的好去處。當一個教會或一個信徒的屬靈生命也變得貧瘠枯乾時,教會充其量也只是遊戲、野餐的社交俱樂部罷了。

我曾聽過一位牧師這樣禱告:「主啊!我不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牧師,我的教會不要只是個普普通通的教會,會友門不要只是個普普通通的基督徒,教導我們有一顆饑渴的心,並引領我們飲於你生命的活水,直到我們的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禱告完了,他向會眾講道,鼓勵他們說:「將一切所有的獻給主耶穌,你將有限的年日獻給祂,祂卻將無限的永恆賜給你。」另一位神的僕人約翰諾克斯向神呼求說:「把蘇格蘭給我,否則我寧願死。」他是一位真正饑渴的人,他也為神結了許許多多的果子。

多年來當有學生的福音營會或新學期的開始,我總是迫切地為這些學生禱告,求聖靈在他們心中製造乾渴、饑餓的心靈,因為乾渴、饑餓的心才能容納福音的種子。

可以到我這裡來喝

主耶穌說:「人若渴了,可以到我這裡來喝。」祂所用的「來喝」的動詞形式是表明不斷地來,不斷地喝,而「渴」字的形式是表明經常的渴。主耶穌希望我們能常常饑渴於更好、更豐盛的基督徒生命,而要滿足這些饑渴的唯一方法就是維持不斷地來,不斷地喝。

主耶穌在說這句話之前幾個月,還說了一段類似的話,祂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裡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同樣這裡的「來」也是用不斷地來的動詞形式。主耶穌所發出的邀請──「到我這裡來」,那意思是指個人到主面前來的靈修生活,飲於祂的話語,在禱告中與祂相交,這樣的生活就有如枝子連於葡萄樹的生活。

對某些忙碌的人來說,要維持每天到主面前來的生活是不容易的,我們每個人或許都有錯過一、兩天的經驗,但如果靈修生活中斷太長一段時間,會導致我們裡面的人逐日軟弱。我們沒有一個人不知道每天要為肉體攝取夠用的食物,而我們又如何看待我們屬靈的飲食呢?

主耶穌在撒種的比喻中,提到四種土地,其中一種是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道擠住了。主耶穌描述這類的人說:「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可四18-19)

喬治慕勒有一個習慣,每天早晨必到神的面前飲於祂的話,直到他的心充滿神的話,他的靈充滿喜樂。正像歌羅西書三章16節所描述的「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

如果我們要能夠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就必須不斷地飲於神的話,我們飲得愈多,就愈有得分享,這是聖靈在我們心中作工的記號,因為當保羅鼓勵以弗所教會的信徒要被聖靈充滿之後,他立刻接著說:「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弗五19)

這兩處的經文提醒我們,或許可以用詩歌來幫助我們靈修,這些詩歌的作者都是屬靈的人,他們都學會了飲於生命的活水。當他們被聖靈充滿時,就用詩章、頌詞、靈歌來歌頌上帝,我們也能藉著他們所寫的詩歌來得到聖靈的教導。

那些,飲於神的話而充滿喜樂的基督徒,常能結實三十倍、六十倍、甚至一百倍,喜樂是聖靈所結的第二種果子,僅次於仁愛。

大衛在詩篇第一篇寫著說:「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栽在溪水旁的樹,即使久旱不雨葉子也不會枯乾,並且會按時結出豐盛可口的果子。對一個能結果的基督徒來說,「按時」是指有需要的人來求助於他的時刻,無論那個人心靈的需要是甚麼,一個內心充滿活水的神僕一定能按時提供給他適切的建議、安慰與鼓勵。

每一個神的兒女都必須培養他每日靈修讀經的生活,他需要懇求聖靈教導他如何飲於神的話。一個用奶瓶吃奶的小嬰孩會漸漸長大到用杯子喝奶。當開始讀聖經時,我們可以採用一些輔助材料或有益的註解,但漸漸地我們應該自己去經歷聖經上的話語。

來到祂面前飲於祂的話,是枝子與葡萄樹關係的第一部份,是我們住在祂裡面,第二部份是祂住在我們裡面,換另一個說法是,祂能夠藉著我們流露出祂的生命。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