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福首頁
82期 >
1994年10月
今日的台灣鄉村文化
       戴彼得

 

 

這四十多年來,有目共睹的,台灣的經濟確實有長足的進步,但處處所表現出來的,卻是有如暴發戶的行徑,沒有深度的涵養,完全失去了準則,成了無根,甚至不知根為何物的社會,漂離了原有的文化、漂離固有的倫理道德。家族的約束力也隨之解體,個人的自主性,任其無限制地膨脹,而社會的規範,並未隨之建立足以取代破壞了的功用,只有一些片面的模糊影像,形成無準則、無依據的空中樓閣。雖需法治的保護,卻不要法治的規範,心中仍存著舊有的倫理影子,但卻早已跳出那範疇。在生活上雖擁有豐富的物質,但總揮不去以前貧困日子所留下的烙痕,所以有意無意下總要現一現,以滿足心中的自卑、掩飾一下心中的「懼貧」陰影,這可從眾多旅行團在外地的行徑見其一斑。許多偏差的社會行為,使台灣贏得了仿冒之國、雛妓之鄉、貪婪之邦、賭博之都、毒品轉運站、劣質商品之區、野生動物墳場的封號,整個人性的導向,均偏行於利害的自私傾向,缺少以大我為重,小我為次的寬宏胸懷,從各級議會的亂象可窺其貌。

連帶的把鄉村也拖垮了,不但社會結構解體,甚至最為牢固的倫常根基,也無情地鬆動了。在表面上似乎是風光了,蓋華廈、買汽車、家電用品都是最大、最好的,但整個淳樸的內涵已不復存在,形成極為奇特的文化景觀,處處都似被忽略了,展露支離破碎的景象。所以今天的鄉村文化,可說只是一幅不完整的、殘缺的破落社區圖畫。

中空的文化

在時代的急速變遷中,社會形態的快速轉移下,隨著人口結構的重整,形成鄉村結構的「中空」現象。

1、人口的中空: 隨著經濟的轉型,鄉村已難以謀生,或者說不能滿足物質上的需求;加上邁向機械化,致使鄉村的人力過剩。而工商業的興起、人力的急速需要,強力吸取了大量的人口,使得鄉村的中堅份子,成勞力的供應群,完全被吸收了,留下老、少二代,致使老者落寞、少者茫然。

2、經濟的中空: 主要人力的外流,也形成了經濟上的中空現象,經濟的來源掌握在出外的人身上,而留在鄉村的老弱婦孺成為消費者,而非生產者,在經濟上可以說完全中空。

3、家庭的中空: 菁英都外出,自然形成了家庭的中空現象,白天孩子們上學,老人閒逛;晚上看完八點檔電視劇,就熄燈睡覺,幾乎已失去了家之所以為家的本質,家只剩一個殼,一幢房子。

4、倫理的中空: 隔代教育,自然代溝嚴重,無所謂的天倫之樂,更缺家庭觀念的約束作用。在倫理教育上,形成了嚴重的中空現象,致使如今的鄉村青少年,像脫韁之馬,沒大沒小、沒有秩序、沒有規矩,造成鄉下國中教育上的盲點與矛盾。

疏離的文化

第二方面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樣樣都呈現著疏離現象,漂向迷濛無垠的邊際,這種疏離令人惶惑,叫人直想抓住點甚麼,卻又是那麼的無力感,有欲抓更離之勢,導至迫於情勢,不得不認命的無奈。

1、親情的疏離: 因父母的忙碌,又常年不在家,而祖孫之間原存著鴻溝,彼此的不瞭解,形成各想各的,各行各的,雖不致成陌路,然感情上已甚疏離。長者有情、少者無義,親情如此疏離,人之悲哀莫過於此。

2、人情的疏離: 人與人之間不再講義氣,只講利害。以選舉為例,誰錢出得多就選誰,真所謂「只看金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形疏遠,人際關係只維繫在權勢與財利上,只聞錦上添花,少見雪中送炭,世態之炎涼,直似主耶穌受難的情景,門徒四散了,有一個遠遠地跟著。

3、社會的疏離: 在唯利的衝擊下,形成社會的疏離感。原本社區的設立,為的是結合社區的力量,建設美善之鄉里,政府也努力促使拉近距離,在各村斥資與建設活動中心、圖書館,設立晨忙托兒所、興建老人會館等等,但事實上能善加利用的並不多,形成極大的浪費與不協調的景觀。社區舉辦活動、演講等,參加與否,往往是看有無禮物或獎品,所謂利害關係,不是擺在整體上,而是依個人眼前的善惡為準,很難形成共識而凝聚。

4、大地的疏離: 如今鄉間舉目所見,到處都是失耕荒蕪的田園,或是任意破壞原貌的良田美地,鄉民已不熱愛先民汗血所開墾賴以存活的土地,任由荒廢、恣意破壞,已從與土地結合的情感中,逐漸疏離,甚或從根動搖,漸趨漂離,回頭已無岸。所謂祖業不得出售,免得惹上背祖不孝之名的觀念已不復存在,人已從大地上漂離,人已不再是天生地養。



G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