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拓史
約二百五十幾年前即寶永三年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人,徐俊良先賢與柯、翁兩姓者東渡來台,巡遊於縣屏東縣管內山腳地方至鱗洛地帶,當時此區是屬平埔蕃所有之半開墾地,稱為「阿猴」社,於是與平埔蕃協議收買該地後即返原鄉招邀移民百餘名,同年中再渡台,結成麟洛庄。寶永四年,移民先人在庄北開設水圳時發現大龜,依地理師之言,「出現大龜之處亦是麒麟居地」意指水源地為神龜所居,有龜必有麟,出現麟趾呈祥之好預兆,遂命名為麟洛庄。當時開拓移民利用此地出產竹木為柱,茅草蓋頂,築草寮而居,先時此帶雜樹林投密佈,葛藤雜草滿地,蛇獸橫行,無路可通,先民們艱難經營,實在難以想像,尤其現在四通八達,華廈美屋比比皆是,已找不出古時的風貌了。
二、人口與工商農的比例
據民眾社提案的人口資料有11,277人,大部份以農為主,但近年來,有顯著的改變,從商或工或兵或公的,愈來愈多,許多的農田也改建為宅,或商店區,百姓的生活水準也提高許多。
三、傳統客家鄉村文化的特色
(1) 合羣意識極強。客家人彼此之間守望相助,同舟共濟,極富團隊精神。如一羣婦女一起工作,當某一人先完成工作而另一人仍未完成時,她一定去幫助,然後一同回家。如有一位村人受傷,左鄰右舍一定蜂擁過來幫助送醫求診。如遇某家喜事或喪事,四鄰親朋好友會帶著熱忱的心情來祝福、安慰與協助。印象中清晰記得,大哥抽籤到金門當兵,全村的人陸續來給大哥和家人安慰祝福,還送紅包給大哥討吉利。諸如此類溫馨事情實在太多,叫人難以忘懷。
(2) 刻苦、耐勞、勤儉、剛毅,是眾所週知的客家人性格特色。
(3) 「慎終追遠」、「敬老尊賢」也是客家社會的一大特色,這可從客家人「祖先牌位」來證明。祖先牌記載著歷代先人姓氏、世代,使後世子孫明瞭本家或同氏之家譜系統,客家人對此牌位甚表敬重,大家都安置在中堂的神桌上供奉,早晚獻香,年節喜慶必祭告。供奉祖先牌位之目的在感懷先人創業艱辛,勉勵後代子孫,要勤奮繼承祖業宗風,以榮宗耀祖,不可做出使先祖蒙羞,愧對先人的事來。此一倫理為本位的敬祖觀念,具有權威性,制約性,客家民風之純樸及保守,與此祭拜祖先的理性宗教有極大的關係。「敬老尊賢」的習尚極為普遍,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鄉民不敢隨便以戲謔之言語應對婦女長輩,但在時代潮流的衝激下,客家優良傳統文化也受到影響,造成許多社會問題。
四、祭祀禮俗
祭禮為人生寄託的中心,而所有公私祭祀,其崇拜對象都是有來歷、有意義的。如祭天之隆重與普遍,乃與天與人之吉凶禍福息息相關。尤其農業社會,收成豐富,要靠天,婚喪喜慶、小孩出生、均需拜天,以天為生命寄託的中心。客家人非常相信天地間有個主宰,但他們推理出一個主宰下面也有許多的諸神供差遣使用。
客家人傳統所供奉的神有:
(1) 土神:乃最先開發地方者,表示飲水思源與注重生產。
(2) 門神:乃注重家宅平安的表示。
(3) 灶神:最先發明熟食之人,表示重視衛生。
(4) 農神:表示重視農業生產。
(5) 其他祭祀的對象:均為歷史上有偉大功績,偉大人格的人物。如孔子、關公、岳飛、文天祥、鄭成功、韓愈等等。後來又引進了許多諸神偶像:如三太子、王爺、觀世音、王母娘娘、濟公活佛、阿彌陀佛等等。
五、基督教在麟洛的宣教史
遠在三十年前,先後有循理會和信義會在此地宣教,但因種種艱難,最後只好撤退,使得當地居民引以為傲認為「教會」要在麟洛生根是不可能的事。經過漫長二十年的歲月,神並未忘記這塊地,祂垂聽了許多人的呼求,於民國七十五年四月初差遣鄉村福音佈道團同工來此拓荒,我在同年的七月中旬進入拓荒地。投入鄉下拓荒工作,原非我的本意和計劃,然而主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如今已進入第七年,全是神的恩典和憐憫,祂慈愛的手攙扶我繼續向前走。
感謝神這幾年來開始建造祂的教會,興起當地的弟兄姊妹成為禱告同伴和屬靈密友。神也陸續興起長老會和聚會所在這裡展開宣教工作。深願藉著神眾僕婢同心默默的耕耘,漸漸鬆軟人心的硬土,我們的心境如同農人般,忍耐著等候收割的日子。